种师道向宋钦宗建议,缓给金人金带,使其禁游骑不得远掠,等到金人兵惰回归之时,派官军扼之于黄河,当使金军匹马不还。对此,宋钦宗皆答应。
种师道受命出外巡城,经过视察,他对破敌已胸有成竹,他对身边的亲信说道:“敌易破也,但扎连珠寨对垒,使不得虏掠。待敌粮匮乏时,便可进兵。再派兵将临黄河设伏,等其半渡时击之,此万全之策也。”
种师道想进一步了解一下金军内部实情。这天,他派几名骁勇出城,抓获了三名金兵。种师道令他们说一说他们军中情况,其中一人死不肯说,种师道下令斩之。
种师道又问第二个人,这人很恐惧,于是坦白说出他所知道的军中情况。种师道下令将另一人破其腹,以验所食之物。破腹一看,这个金兵“腹中无他,唯豆耳”。
种师道对在场的众人说道:“敌粮已匮,可以殄灭。”随后,将那名活着的金兵放还,让他回去“道其事”。
宗望得知此事后大惊,于是决意求和。
前来勤王的官军,除了种师道与姚平仲外,还有鄜延路的张俊、韩时中,环庆路的汪洋、马迁,熙河路的姚古,秦凤路的种师中以及折彦质、折可求等勤王兵,另外还有刘光国、杨可胜、李宝诸路兵,号称二十万之众。而张俊、马迁、韩时中等勤王兵,正月二十五日方至。
来自不同地方的勤王队伍积聚在城外,互不相属,缺乏统一的指挥体系。指挥不统一,各军将无法协同作战。李纲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他于是上奏,请求宋钦宗下令让种师道和姚平仲等勤王官军听从自己节制。他对宋钦宗说:“勤王之师集者甚众,兵家忌分,节制归一乃克有济,愿令师道平仲等听臣节制。”
宋钦宗降下御笔道:“师道老而知兵,职位已高,与卿同官,替曹曚可也。”
李纲以为,皇上的意思是要让种师道接替曹曚,担任亲征行营副使。他暗自感叹皇上英明,裁处得当。
可是,事情很快就发生了变化。宰执大臣中有人秘密向宋钦宗建言,认为这样安排不妥,不能让李纲拥兵太重以造成专权。军权应适当分开,可让种师道与李纲分别掌控,以相互制衡。
宋钦宗采纳其言,于是别置宣抚司,以种师道为签书枢密院事、充河北、河东、京畿宣抚使,以姚平仲为宣抚司都统制,宣抚司统一指挥西兵以及四方勤王之师。同时,又调拨京师驻扎在城外的前军与后军,也归属宣抚司指挥。
种师道将城外勤王之兵集中分为两寨,一寨屯城于西南,一寨屯城于东北,而金军仍屯城于西北。在城西一个叫板桥的地方,宋军与金军曾小规模交锋,不分胜负。当夜,宋军骚扰金军,放火焚烧马监东廓,金人开始有所惧怕。
与种师道的宣抚司相比,李纲的行营司权威有所下降,行营司所属队伍只有左、右、中三军而已。为防止两司争权内斗,宋钦宗屡次申敕两司,“不得侵紊”。
兵权节制已分为两部分,不相统一,宣抚司计划采取行动时,往往托以机密,不向行营司通报。自兵权分开后,行营司对宣抚司在城外的军事行动计划一无所知。李纲有些失落,“窃私忧之”。
自从与金人议和,特别是议和誓书交给金人之后,朝廷每天不间断地派人运送金银币帛之属,到金人军中,还有各种名果、珍膳、御酝等等,“使者络绎,冠盖相望”。为赢得金人欢心,使之早日撤军,宋钦宗不惜拿出御府珠玉、玩好、宝带、鞍勒等“以遗之”,品种数量甚众,其价不可胜计。
李纲对此举很不以为然,他常常向宋钦宗劝谏,甚至据理力争。他认为赏赐这些贵重物品,“不足以为德”,效果恐怕适得其反,正好可以“以启戎心”。虽然皇上恭俭,视珠玉如粪土,然而金人既然已生贪心,何厌之有?
可是,当时众臣一致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