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上宋军见金军攻势如此锐不可挡,更是丢魂落胆,不敢近前。何栗、孙傅、王宗濋等见情况危急,皆相继下城而去。
王宗濋率御前卫士一边跑,一边朝聚集在城下的市民大声呼喊道:“百姓快上城!我辈将往大内前救驾!”
张叔夜大呼上了郭京的当,仓促间,急忙上阵应战,却被金兵箭矢射伤,他的两个儿子急忙上前将他背下城去。
这时,金兵登城者接踵而来,而城上宋军官兵尽散,“皆弃甲掷兵,争先遁逃”。
负责守卫南壁城门的侍卫马军司郭仲荀,在关闭宣化门后,领兵欲登城墙,忽然城上金兵箭下如雨,最终无法登城,于是退入内城。
由于京城阔大,各防区斥候互不熟悉,信息又无法及时沟通,因此,混乱之际谣言四起,而又无法禁绝。南薰门守军欲下城逃跑,就谎称:“范统制献了戴楼门。”南薰门是外城正南门,戴楼门是南薰门西侧城门。而曹门守军欲下城逃跑,就谎称:“卢太尉献了封邱门。”曹门是外城东壁城门,封邱门是外城北壁城门。
广大市民与军兵听说后,皆“妄相鼓唱”。于是,军兵们弃甲倒戈,狼籍于道路;市民们四处奔跑,莫知其所向。人心惶惶,人人自危,东京城顿时陷入一片极度混乱之中,好似世界末日来临一般。
金军在攻占宣化门后,继续沿城墙向东进攻通津门即东水门。沿途楼橹,皆被金兵纵火焚烧。火光亘天,照得满城彤红。
此时,大雪仍在飘洒,已有二十多天未止。风势回旋,发出阵阵怒号,如同雷霆之声。
守卫东水门的宋军将士,见大火借狂风之势迅速蔓延而来,哪还有心作战,皆纷纷弃城逃命而去。唯独有一人不肯逃走,即内侍黄经臣。
黄经臣以保德军承宣使身份,受宋钦宗指派督视东壁。现在东壁城墙失守,将士奔溃,他遥望城中巍峨宫阙,忍不住号啕大哭。他知道自己无力挽救江山社稷,于是纵身投火而死。
黄经臣是活跃于宋徽宗时代的一个老宦官,曾与童贯关系很密切。宋徽宗时代的宦官,沐浴皇恩可谓至深。可是,在这次国难中能以死报国者,仅此一人。
守城宋军中,有两名统制官不肯弃城而逃,奋勇杀敌,拼死搏战,最后为国捐躯,牺牲于城墙之上。他们一个叫何庆彦,一个叫陈克礼。守卫京城四壁的官员将领很多,能在最关键时刻以死报国者,仅此二人。
以南壁为例,提举官有李擢、郭仲荀、乔师中,都统制有王琼、姚友仲,统制则有高持、范琼、何庆彦、陈克礼、石可宝、李隰,其余还有统制统领官不下数十员,每一统制官手下还有使臣三四十员、效用三四十员。
使臣与效用基本是临时招募的,朝廷按天付费,使臣每天费用八百或一贯,效用是三百或五百。这些人大多是权贵亲戚或门生故吏,他们上城只是为了挣钱。甚至还有一些朝廷权贵与内侍仅仅挂名,本人并未到场,可是发放赏钱时,他们的功劳甚至超出将士一倍。出战归来,评定功劳等级时,那些亲随使臣皆定为优等受上等奖赏,而真正拼命争先作战者却未必收录。至于受伤的军兵,有轻伤而得重赏者,有重伤而得轻赏者。甚至还有明明是战死的军兵,却作为逃亡自死者进行处理。奖赏分配不公,弊端丛生,直接导致军兵不愿卖命,这或许也是京城失守原因之一。
金军占领东水门后,立即派出一部分金兵进驻城门内的醴泉观。他们虽然只有数百人,可宋军望之奔溃,没有一人敢上前与之交战。
宋军杀敌不敢,杀自己人却毫不含糊。兵溃后,短时间内便有一百多名内侍与将吏被杀。使臣效用与兵卒们自相蹂践,死者莫知其数。还有一些溃兵趁机劫掠百姓,他们手持器甲窜至里巷民家,胁迫百姓取出柴米酒食,供其享用。
更多的溃兵则是与百姓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