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说“可以”,也没有说“不行,重来”,反而坐在导演监视器后面微微皱眉在思考。
几位演员的表现其实没什么瑕疵,念台词时的语气、肢体都很自然,但看到成像后就是感觉不太对劲。
也不是灯光的问题,拿过分镜细细翻阅,确实是按照他的要求来完成的,莱曼这样想道。
连续调出镜头画面来回查看了几次,莱曼才若有所思。
是机位。
给的镜头空间太密集了,这样做很容易突出单个演员,也就是发挥舞台大,最常用的就是近距离人物特写,但这么一家人的镜头里,就显得不搭配,有种排挤的意味,太刻意了。
想明白这一点,莱曼才立马说道:“托马斯,一号摄像机往后退一段,要中景。”
不再是单个人物成像,而是集体入镜。 莱曼盯着监视器反馈的镜头框架,满意的点点头。 “好的,大家准备一下,刚刚那段戏,咱们再拍一遍。” 5分钟之后,演员重新站位,场记上前打下场次记录,拍摄才再次开始。 莱曼认真凝视着监视器里几位的表演,暗暗将这个镜头跟刚刚完成的镜头相比,果然协调了不少。 当然,这一段主要是交代几位角色的形象以及表现家庭关系,也是为了后面的剧情做铺垫,野炊的那天,男主再次于密歇根湖看到奇怪的黑影,然后想起前几日发生的事情,知道那天送货的路上不是什么眼花,而是密歇根湖确实有什么从未见过的生物…… 虽然仅是铺垫,但莱曼并不想马虎对待,发现什么不够好的地方,都会要求重来。 倒不是苛求,而是这种不认真的态度对拍摄电影来说,总是敷衍了事的话,又怎么去取悦观众,希翼他们的支持呢? 很多时候,导演怎么对待观众,观众就会怎么对待导演所执导的作品。 也别把谁当傻子,大家都有眼睛去看,既想糊弄又想票房大卖,怎么可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