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琏看着琅嬅所指的位置,然后朗朗背出此地风貌物产。两人一指一背,五六处地方皆无所误,琅嬅才合上书籍。
永琏接过书,踮着脚放回书架子上,才对琅嬅说:“额娘,我学这些杂学有什么用?”
琅嬅不答反问:“董其昌《画旨》画家六法可学了?”
永琏略一思索便道:“画家六法,已阅‘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
琅嬅点头道:“山水图画尚且需行万里路才可传神。治理民生难道不需了解情况。你如今无法行万里路去了解这天下,便只能从这万卷书中知道各地风情。比如治水,也当了解那个地方的水流走向百姓民生,才能制定最佳方案,不至于让百姓因旱涝而流离失所。”
永琏问:“所以额娘才让我闲暇时候便看各地县志?户部经年的文书?还有这些.....”永琏指着琅嬅书架旁为他准备的那个大箱子。箱子里都是琅嬅这些年让兄长收集来的各地高门邸报。
琅嬅看着他笑了一下,“是,额娘希望永琏的眼界能更宽一些,这样将来才能不被底下的人蒙蔽。前几日额娘让你查算的东西可算清楚了?”
永琏咬了下下唇,他这些日子换牙,门牙那两颗还没长回去,下意识的动作之后很快抿了下嘴唇,有些闷闷的道:“算清楚了。”
琅嬅不严,看着永琏,永琏道:“崇祯年间,记载人口一千一百五十万人,耕田七百八十三万顷。如今,人口一千九百八十余万人,耕田不足七百万顷。额娘?”
琅嬅知道他想说难道如今百姓在大清的治理下竟过得还不如崇祯年间吗?
永琏自入学之后便备众人赞有太子之分,加上他的身份和弘历的偏爱。他对家国的归属感是很强的,他以自己是大清皇子为荣。所以当看见这些数据的时候他先是不信,反复核查了数日才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
琅嬅不想打击孩子但也不能总让他在朝臣和弘历的影响下沾沾自诩天朝上国,便道:“不到百年的时间,人口增加了八百余万,这是一件好事,说明如今太平了,才能死的人少了,生的人多了。但战争之祸从来都不是一时便能恢复的。
大清入关之后,为稳定朝局所行之事,不用额娘说你也是知道的。此后经圣祖爷和先帝两朝努力才能达到如今的地步。但如今真正太平了吗?”
琅嬅不再多言这个问题。
拿出一张已经发黄的图纸铺在桌上,喊了永琏来看。
永琏惊呼:“红衣大炮?!额娘你怎么会有这个?”
琅嬅微笑,“一张旧图纸罢了。”
琅嬅点了点图纸下方的红印,“天启六年制?!”永琏惊呼。
他趴在桌子上仔细看着那张破旧的图纸。上个月琅嬅曾让他去文学馆借阅过南怀仁在圣祖年间所设计的几种型号大炮。
那时当前朝廷杀伤力最大的武器,但如今看来居然和百年前的红衣大炮没有多少区别。
琅嬅道:“这种武器最早为前朝徐光启从葡萄牙人手中所购,据传是英吉利的一艘沉船上所获。太祖当年就是吃了这个东西的亏,才抱憾离世。
这样的武器,我们惧于它的威力而不再研究更新。你说当初发明它的国家会不会有一天开着一艘载满新型大炮的船来到大清?”
永琏瞪大眼睛,不可思议的看着琅嬅,结结巴巴的道:“额...额娘,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皇阿玛说过我大清四方来朝,盛世......”
看着琅嬅笑而不语的神色,永琏说不下去了。
琅嬅将他拉到身前,摸了摸他的小辫子,轻声说:“你皇阿玛从来都没有出去过,他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