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说不好听的就是打杂的,加上他懂美术,能给美工打下手,慢慢的从美工这个职位入手,一步一步深入影视圈。
正如他最拿手的小人物贺岁片一样,那些角色在逆境中抓住每一个机会挣扎,笑着面对每一个为难和嘲讽,就是为了有权势者赐予的一点空间,更好的活下去。所以他拍那些来自平民的辛酸特别动人,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拍的是他自己。
冯剧刚善于逢迎,善于抓住机会,这是他自己也承认的事情,在后来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他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为了给片子争取过审的机会,他曾经请高级干部吃饭,席间如此拍马屁,“您是谁啊,您是站天安门城楼上,看看北京城这边说这边灯太多有点晃眼,这边的灯就都要立刻给灭了。”
这种谄媚我们听着有些肉麻,甚至可能觉得他下作,为了拍电影如此低三下四,丧失人格。但看看他拍的片子又不是那种三俗无趣,你就能明白他这种低三下四背后的辛酸了。为了拍个过得去的电影,这么委屈自己,至于么?容易么?
除了《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这些让他在影视界立住脚的片子,冯剧刚真正在老百姓心中树立起自己品牌的片子是电影《甲方乙方》;
能上能下,能屈能伸,冯剧刚才能走到今天。
但这并不意味着,冯剧刚是凭着没皮没脸混上来的。观众很聪明,光不要脸,没本事,走不到今天,不要脸的导演多了,还有谁混出来了?
冯剧刚清楚他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他有中国最好的都市平民写作者王朔,有中国最特色的农村城镇化写作者刘振运,以及在商业和艺术上平衡度把握的非常好的写作者刘恒,中国最好的男演员(之一)葛尤,
他本人对都市小人物奋斗经历和心态的精准把握,如果他顺着这个路子往下走,完全可以把冯氏喜剧拍成《寅次郎的故事》那样的国民剧,成为山田洋次那样的国民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