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很快过去了半个多月,剧组运行异常的流畅,这得多亏了袁玉眉,作为内地影视圈排行前三的制片人,所有的环节都为孟轻舟安排的恰如其分;
今天拍的第一场,是吕受益和卢勇去见吴岗老师演的牧师,劝他帮助他们卖药,主要是翻译,全段接近3分钟的戏,一次就过,为了保险,徐铮居然还让孟轻舟保了一条,看吴岗老师拍戏真的是享受,拍完这段,张意就成了吴岗的跟屁虫,空了就去找吴老师给他上课。
第二场是卢勇去吕受益家里看他,加上他老婆,三人一起吃饭,这一段一定要显得很温馨,色彩在后期会做成暖色调,也是为了与吕受益去世造成反差,除了出演吕受益老婆的杨姿稍微生疏些,拍了三遍,也就过了;
让文牧业接受拍了几条过场戏,老孟也想看看他的临场能力,结束后,在徐铮探寻的眼神中,孟轻舟点了点头;
几场戏拍完,才下午4点,没有接受现场制片加拍的建议,老孟直接就宣布休息,
他要找徐铮谈谈,感觉他还是有些放的太开,卢勇是从赚钱的心理,通过接触了白血病人后,慢慢的转化过来的,不能变化太大,这样会让观众觉得假,最好是前期就收着点演;
今天的几场戏,让其他的演员也开了眼界,尤其是张一山,他自诩是演技派,这次来演个配角,主要是为了和万重山搞好关系,另外也是因为孟轻舟的电影,一向口碑不错;
看到吴岗老师和张意的表现后,他也不敢再疏忽了,这要是演的不好,可真就丢人了。
“老徐,你过来看看。”
孟轻舟让徐铮看了今天拍的这两段,把他和张意的特地又重放了一次;
“怎么样,有什么感觉?”
徐铮摸着下巴绕着摄像机走了两圈,迟疑的说道:“夸张了点?”
“也不能说是夸张,你可能把演泰囧的思路带到卢勇的身上了,他是油滑,但那是因为生活所迫,前期的世故、狡诈也得有个度,否则你后面的转变,就会让观众觉得突兀。”
吴岗和张意也跟着一起看了,之前还没察觉到,听了孟轻舟这么一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特别是张意;
“铮哥,孟导说的有道理,要不咱再来一条?”
吴岗是演话剧出身,对于人物塑造和深入角色,有着自己的看法:“你俩别急着再来,仔细再想想,孟导,你的意思是不是他俩还没完全的走进角色,所以显得不那么真实?”
孟轻舟赞赏的点了点头,虽然有挂壁的嫌疑,但老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嘛,拍了十年戏,好不好,真不真,老孟还是能看的出来的;
就是要深入角色,或者说要活在角色里!
菲尼克斯塑造的“小丑”带着观众一起感受愤懑与痛苦,进入小丑的疯狂世界;黄渤在《亲爱的》中饰演的父亲让人一起为孩子和家庭揪心;
这些让观众感同身受的演员,往往让人感到他们不是在“演”戏,而是仿佛“活在角色里”。他们的情感近乎真实,这是感动观众的关键。
那么演员又是如何通过内在情感,做到“活在角色里”的呢?
“活在角色里”
“活在角色里”是许多表演者追求的一种“真实”的境界,为了角色、为了真正打动观众,演员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彻底交付出自己的精神和身体,每一次扮演角色都唤起崭新鲜活的感情,而不是单纯地模仿情感。
一名成熟的、优秀的演员,意味着随时保持对周遭的敏感和关注,不轻易放过生活的细节,也不放过自己的感受。
只有具备深入的洞悉力、灵敏的感知程度,不断将新的感受填充进“情绪记忆百宝箱”,才能不断赋予角色最真实的内在情感,真正做到“活在角色里”。
“今天不拍了,一会回去老徐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