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2 / 4)

贞观俗人 木子蓝色 4354 字 2022-01-20

权。

不过翰林院的学士们对于这些中旨,一般也都会将其发诏敕的封袋改为斜封,所书的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于是被人称为斜封墨敕,表示此项命令未经政事堂决议,也没有中书门下之印,但请下面遵旨奉行。

遇到不是很不合理的中旨,下面各部门也不敢违背权威极高的皇帝意思,也就捏着鼻子认了。

今天轮值执政事笔的秉笔宰相长孙无忌把中书省六位负责草诏的中书舍人,和门下省掌有封驳大权的四位给事中也请来参会,明显就是不同寻常了。

自大唐立国起,负责出令的中书省和负责审议的门下省之间,就经常发生矛盾,不是知非不纠,就是互相责难,严重影响了朝廷效能,李世民继位后就特别召集宰相们说过,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敬论难往来,务求正当,舍已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已之短,遂成怨隙,或敬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乃亡国之政也。

中书和门下这两大机构,一个是负责决策出令的,一个是负责审议封驳的,两个部门若是配合不好,那确实啥也干不了。

也正因此,李世民最后加强了政事堂的地位,改变了朝廷中枢的程序。在之前,诏敕多由中书出令,可承受者多,拟进者少,故此当时宰相议政,不是在诏旨拟定之前,而是拟定了诏旨之后才来议论。

这种议论,本身就有些不合理,也正是原先政事堂设立于门下省的原因。

宰相们的政事堂议政,成了一个对中书决策把关的地方。

李世民调整程序,政事堂虽还在门下省办公,但却已经改成朝廷军国政务,决策出于政事堂,然后再交给中书省草令,再门下省审议,最后尚书省执行。

这样一来,中书和门下两省也不容易发生矛盾了,效率也提高了,最重要的还在于中枢决策大权彻底到了政事堂中。

虽然后来李世民觉得政事堂权力过大,于是又搞了一个翰林院出来,搞出了翰林草拟内制,白麻宣相等这些事来,但总体来说,自皇帝改革政事堂后,中枢效率确实提高了许多。

只是后来皇帝又取消了左右仆射首相次相之权,搞出了政事笔,轮值执笔主持政事堂会议,从最初的一月一轮,到后来半月一轮,再到如今一天一轮,宰相们不论本职是仆射还是侍中又或是平章或是参政,其实已经没有主次之分了。

“今天的政事堂会议,九位宰相除了秦太尉和李平章外,其余七位都到了,另外我还召来了六位中书舍人和四位给事中,此外政事堂五房堂后官也都叫来了。”

见长孙无忌这么郑重,大家也都凝重起来。

“是有大事发生吗?”御史大夫、参预政事马周问。

“有大事将要发生,首先第一件事,是陛下要扩建九成宫和洛阳宫之事,这么重要的事情陛下未经政事堂便直接斜封墨敕传令工部和将作监,此事实乃违制。我以为,当驳回!”

秦琅没料到李世民的大舅子,今天居然要驳回李世民的中旨,倒觉得有些稀奇起来。

以往李世民没少干这种乱发中旨的事情,各部门也都捏着鼻子马虎承认了,可如今长孙无忌要认起真来,这事情政事堂还确实能干。

毕竟制度赋予的权力在这,虽说这权力本身也是李世民给的。

用李世民给的权力,来否决李世民的旨意,这事听起来挺神奇的。

魏征马上站了出来,高声支持。

“政事堂者,君不可心枉道于天,反道于地,复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此堂得以议之。”

臣不可悖道于君,逆道于仁,黩道于货,乱道于刑,克一方之命,变王者之制,此堂得以易之。

兵不可以擅兴,权不可以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