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环境之中,对于年少的他来说,确实不容易。
他现在甚至都已经开始反感厌恶起他的母亲阿姹来,他宁愿天天呆在黄浦书院里,唯有书本功课,才能让他暂时排解内心的孤独寂寞。
相比起秦琅那些亲生的儿女们还一个个年幼而天真浪漫,这些义子们如今却都已经懂事成熟了,他们也知道自己不是卫国公府的真正公子,所以都在很努力的拼搏奋斗。
他们都有一种危机感,紧迫感,秦琅对他们很好,给他们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他们也知道自己终究不是真正的秦家人,自己没有资格不努力,必须得更加的努力,才能配的上卫国公对他们的好,他们将来必须有出息,这样才能回报卫公,去守护卫国公府。
义子们一个个长大了,尤其是这几年的长期不生活在一起,甚至让他们有些生疏起来。
秦琅如今带他们来到岭南,不管大家平时多忙,都要求他们最好能够第天晚上回来居住,一起吃一顿晚餐,起码能聊上几句家常,或询问一下工作等。
他试图以此来加强一些与这些渐长大的义子们的关系,给予他们更多的一点家般的感觉。
他并不希望自己的这些义子,最后跟那些豪门大族一样,义子其实只是部曲家将。
想比起诸义子们,他自己的亲生儿女们,现在倒还不用担心这些,这些孩子们还小,最大的秦俊也不过十岁,跟着母亲们生活在一起,就算也经常见不到父亲,得不到陪伴,但也并没有什么问题。
海鲜很不错,秦琅的烹饪技术也确实很好。
一大家子吃的都很高兴,连存孝他们几兄弟也都对义父的厨艺大加赞赏。
玉箫几个也不由的说有空一定要跟秦琅好好学习下海鲜的烹饪之法。
看着晚餐结束,一大家子有说有笑的互相告别,然后各自离去,秦琅坐在那里却没走,看着剩下的杯碗盘碟,不禁心生几分感叹。
维持这一家和气还真不容易,只是不知道等长乐这个公主大妇过门后,这个家庭如今的温馨气氛会不会打破呢?
一想起长乐,又不由的想到承乾,最近这位太子在作死的路上可是在使劲的折腾,剃度僧道出家,重建佛寺道观,雕板印刷佛经,甚至他还把从东瀛回来的玄奘法师亲自接见,然后同意了法师去西方天竺取经的请求。
不仅亲自写了太子令让沿途州县关卡放行,还让他们一路款待照顾,又是赠金三千两为盘缠,又是派出士兵护卫随同,甚至还直接在长安城中下令修建一座宏大的寺院,从天下各地招募那些通晓梵文经书的高僧、士子等到京城来,开始翻译佛经,并为将来玄奘取经回来翻译经书做好准备。
承乾还在长安搞迎接佛骨舍利的盛大活动,亲自去佛寺迎娶舍利,然后带头捐献供奉·······
搞的现在长安兴起了一股崇佛热,和尚们沉寂几年后,又全都神气起来,长安城中数年不见佛寺僧侣,如今又兴起了佛寺,和尚们又开始成群结队的出现在了长安。
一次又一次的下令剃度,剃度的僧道数量已经多达万人,多数都是原来被朝廷敕令还俗的和尚道士们,许多人都是没通过朝廷设置的考试,拿不到度牒后被勒令还俗的,甚至不少人还配了尼姑女冠成婚生子的,结果现在承乾又让他们重新剃度,并直接颁给他们度牒,又是给他们复建寺观,赐给田地等等。
这热热闹闹的行为,都称之为是为皇后祈福。
但秦琅看到的却是乌烟障气,尤其是在与皇帝推行的国策背道而行,这种行为还越闹越过份,完全没有适可而止的样子。
秦琅不知道李世民还能容忍多久。
今日,他还收到了长安传来的太子令,承乾让秦琅在岭南也度人入道,要求剃度至少三千人,此外还要求他起码恢复一百所寺观,还让他从岭南找一百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