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中,李世民的灵柩依然停于此,要等七七之后,再运往长安的昭陵。
承乾一袭麻衣,跪坐在那里,很孝顺的样子。
“陛下,臣等商议,为大行皇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
承乾想了想,“先皇开创盛世,乃前所未有之文治,然先皇亲提宝剑策马统一天下,威服四海,仅一个文字不够体现先皇的文治武功。”
李渊庙号高祖,谥太武皇帝。
李世民能文能武,可李渊已经是太武皇帝了。
“还不够,太师,文皇帝还不够。”
秦琅也知道承乾虽然在李世民生前,未必有多真正敬重父亲,可现在李世民死了,无限拔高李世民对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把李世民越发塑造成神,那么他的政治遗产就越多,承乾继承到的也就越多。
秦琅心领神会。
“臣以为可以追谥高祖皇帝。”
“哦,说说看。”
“臣请加谥高祖神尧孝皇帝。”
欲拔高李世民,先拔高李渊。
“先皇呢?”
“文武圣皇帝!”
一般皇帝谥号就一到两个字,比如隋朝的文帝,炀帝。李渊当初本来议定是武皇帝,李世民觉得对不起老爹,所以要求给多点荣耀,最后定为太武皇帝。
而现在李承乾觉得两个字都不够体现他对父亲的敬仰,秦琅当然也能排忧解难,不就是想要好听点的谥号嘛,加长就是。后人都知道,租婚车都得租个加长林肯啥的,拉长就有排面嘛。
直接给加到三个字。
李渊太武改神尧孝,又神又尧又孝,李世民也上三个字,文武圣,不仅文武全上,还要加上个孝字,毕竟李世民在位时也一直喊要以孝治天下的嘛。
果然,秦琅这个提议一出,承乾非常满意。
不过他对于给李世民上庙号太宗有些不大满意,他觉得以李世民对大唐的功绩,完全可以称一个祖字。
因为孔子也说祖有功,宗有德,功是开创之功,德是守成之德。
而李世民可不仅是个守成之君,他是为大唐打天下的君王,如今大唐的这万里疆域,这盛世太平,那都是李世民开创的啊。
历史上真正开始用庙号的应当是汉朝,在此之前据说只有八百年前的商朝用过。
因此刘邦算是第一个为后人所熟知拥有庙号者,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称为太祖高皇帝,不过好多人直接用谥号来称呼刘邦为汉高祖,其实高只是谥号,比如隋文帝,文帝是谥号,庙号是隋高祖。
所谓天子七庙,祭祀七位祖宗,所谓一祖二宗四亲庙。
大唐立国后,武德元年,李渊立大唐太庙,把父世祖元皇帝李昞、祖太祖景皇帝李虎、曾祖李天锡、高祖李熙四亲奉入宗庙,只立了四世亲庙。
李渊立四庙可不是他家先辈寒微不知名姓,而是沿袭北朝的“一太祖四亲庙”的五庙模式。这个五庙(实有四庙)模式一直到高祖李渊驾崩才打破。
贞观九年,太上皇李渊驾崩,秦琅建议立七庙,理由是堂堂大唐天子,仅仅立四世亲庙,这跟诸侯有什么区别,有失皇家威严,难以体现皇帝至尊无上的尊贵气势。
岑文本、朱子奢等人也建议参考晋宋旧例,立六亲庙,于是李世民采纳臣子建议,增修太庙,把六世祖弘农府君李重耳也奉进太庙,同时把父亲李渊也奉进太庙。
如此就变成了唐太庙七庙,实有六庙。
顺序便是弘农府君李重耳、宣简公李熙、懿王李天锡、景帝李虎、元帝李昞、高祖李渊。
不过在贞观年间,一直有个问题让李世民很苦恼,就是尊谁为始祖的问题。
大唐建国后,攀附十六国西凉的建立者李暠,就是为了抬高皇室的门第,免得大家议论他们老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