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之际,炒用于做菜的明确的文字记载已经出现。这是中国乃至于世界菜肴史、烹任史上的大事。
如在《齐民要术》中就记有这样两道菜:炒鸡子法:打破,著铜铛中,搅令黄白相杂。细军葱白,下盐米,浑豉,麻油炒之,甚香美。
鸭煎法:用新成子鸭极肥者,其大如雉,去头,烂治(按,烂疑为切之误),却腥翠五藏(同脏),又净洗,细创如笼肉。细切葱白,下盐鼓汁。炒令极熟,下椒姜末,食之。
稍作分析,便可以看出,这两道菜为典型的炒菜。前者为炒鸡蛋,其制作过程和今日的炒鸡蛋相比,毫无区别,甚至可以说在放“浑鼓”(整粒豆鼓)上更显调味之特色。
后者虽谓鸭煎法,实际却是炒鸭肉末法,是将新长成的肥子鸭,经宰杀,去头,烫去羽毛,去腥翠五脏,再洗净,将鸭肉析碎如“笼肉”(做肉馅的肉),然后再加调料下热锅炒令极熟。
炒菜是中原菜区别于其他菜肴的基本特征,用碟形薄生铁锅,旺火热油,分炝炒、生炒、小炒、熟炒等。
六朝以前,烤和烹仍然是菜肴的主要做法。公元45世纪,由于植物油料的使用,滚油快炒的技法发展起来,在《齐民要术》中有明确的反映。
铁器的出现,就目前出土文物来看,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最初铁矿产量较低,因此铁器极为珍贵,直到汉代仍由国家严格控制,例如著名的盐铁专卖制度。
这种情况之下,铁器一般用于关系政权兴衰的两大方面,其一制作铁犁等农具,其二则用于武器生产。至于何时用来生产铁锅,则已不可详考。
但因为冶铁技术和产量的限制,以现在知道的资料来看,铁锅这东西一直到宋代才逐渐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