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和诸葛老大推导局势多时,曾经假设过这种情况,若是如此,对大汉来说就是最理想的事情,如果曹魏朝野和宗族真的是立了曹植登位,那么曹叡就算是再明智,也只得向大汉求和,好快进回师与曹植好好理论。
到了那个时候,大汉就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学学当年曹操对袁绍两个儿子袁谭、袁尚的做法,稳坐钓鱼台,让曹叡和曹植两人好好斗上一斗先。
说真的,诸葛老大也曾说过,若是这种情况发生,大汉还真的不怕曹叡和曹植两人会和好再一致对外。
因为涉及名位之争,尤其是皇帝之位如此敏感,看看后世明英宗朱祁镇和景泰帝朱祁钰的例子就可以明白了。
故此后世诸多皇朝末年,就算起义军蜂起,但是各起义军的首领称号,大多是什么总管、什么将军之类的,鲜有称王、称公或是称侯的。
这是因为,王、公、侯这三级爵位都是皇朝顶级贵族,若无皇帝分封,自封这三级爵位的话,那么就等于显露自己不臣之心了,之后就算兵败投降,也没有哪个势力会接受的。
或许有人会说,那自封伯、子、男这三级爵位呢,这三级爵位由于地位在贵族里面极低,即使自封也没有什么号召力,反不如总管、将军之类的称号,既能表明自己只是暂领一地,又能凭此号令属下办事,比伯、子、男这些称号更是灵活自如呢。
当然了,基本上起义军初建之时,大多是没有活路的行为,故此先称什么将军之类都是常事,除非之后的形势发展真的是一日千里,那才会考虑是否称王称侯,不然的话,大多是保有将军一级的称号,静待天时,看看天下究竟归谁,再择自己满意的一方投诚,以换取定鼎之后的贵族爵位。
但是如若自行称公或是称侯了,那么等着自己的就是一条不归路了,真的是只能一往无前,毫无退路可言的了。
故此曹魏一方真的撇开身陷洛阳的曹叡,另立曹植的话,那么曹叡的选择就真的是只能不计代价与大汉议和,然后再挥军与曹植争一下皇位谁属的了,不然的话,自己真的是无处容身的了。
至于曹植一方,如果真的发展到这个情况的话,也自是只能与曹叡硬扛到底,毕竟不论如何,就算投降,曹叡肯定是不会给他什么好下场的。
当然了,诸葛老大与我推导这个形势的时候,认为发展到这个地步的话,基本上不大可能,因为曹叡还算明智,而且其自知本身有一个大缺点,那就是曹叡登位以为,还没有子息。
也就是说,曹叡并没有合法的继承者,不然的话,只要他有继承者的话,仿效当年曹操的做法,将继承者托予心腹之人,入驻邺城,那么北方自平。
但是其没有继承者的话,那么一旦自身陷入险境,留在洛阳外的一众文武及曹氏宗族会怎么操作,基本上就是板上钉钉的了。
毕竟早在战国之时,著名的“将相和”事件里面就有提过,秦昭襄王欲集中国力攻打楚国,便想与赵国和好,于是派出使臣邀请赵惠文王到渑池相会。
此前赵国与秦国因为“完璧归赵”等事,已经是嫌隙丛生,如今秦昭襄王突然相邀,赵惠文王顿时心生疑虑,不想赴约。
只是当时按照国力,却是秦强赵弱,所以廉颇和蔺相如就劝谏赵惠文王,说如今秦国如狼似虎,若是赵惠文王不应秦昭襄王之约,不但得罪秦国,更显得赵国对秦国感到怯弱,反而会立刻找来秦国的进攻,赵惠文王听了此话,只得勉为其难应下此约,准备动身出发。
<99.。顶点小说网更新最快网址:.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