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看各相关单位全称是否准确,一般这里是叫项目五方责任主体,从签字审核的先后顺序,1: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2.监理单位项目负责人。3.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4.勘察单位项目负责人。5.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
五方责任主体不光是叫着玩的,签字画押就具有法律效应,一旦出什么事,就按这个名单先抓后查,一抓一个准儿,项目发生的任何问题,除了不可抗力(战争、地震、多少年一遇的洪灾、台风等)之外的任何事故及隐患都脱不开这五方责任主体的职权范围。如果项目有防洪或者防台设计的就自行过滤洪灾和台风,或参考设计报告对于防洪及防台的要求,比方设计三十年一遇的洪水,结果来一个五十年一遇的洪水,自动免责,如果设计12级台风,来一个13级的,也同理。
长年的工作和阅读文案经历,让林云有了超越一般人的阅读速度,林云打开解压包,把所有文档,浏览了三遍,一遍比一遍慢,第一遍:心里快速通读。第二遍:找浅显错别字、文理不通或者时间及工序逻辑毛病。第三遍:关键部位逐字逐句掰开揉碎去深入理解,就是为了免除歧义。最终确认,一式四份,打印输出。
同一句话不同的人能理解出不同的含义,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和期望,这就是理解偏差。所以明显会有歧义的字句在方案里边是要尽量避免的,真有事了,人家不会听你辩解,监督问责单位会按照利己原则和理解上限原则去解读歧义部分的含义,并反推你的方案。
在出事以后,监督问责部门反推方案的时候,会用审批后的方案,直接与现场采用的实际必要措施进行对比,如果你的方案能理解出来应当采取某种实际必要措施,而现场没有采用这种措施或者是采取其他措施,那乐子就大了。
首先可以直接推定你的事故与你没有采用相对的必要措施有关系,然后方案编写者及实施者肯定是脱不了干系的,看事情大小及后果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检查完毕,一切正常,签上某某的大名,此处需说明,项目工程开工报告及其附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人必须是合同内拟派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核为公司总工而不是项目总工,审批为总监理工程师。因为项目总体开工报告及总体施工组织设计是在施工准备阶段完成的,必须走公司审核。
而非重大分部分项工程开工报告以及专项方案是不用送公司内部审核的,对编制人签字栏也没有做要求,监理以及业主也不会对此有特别要求。
所以分部分项工程开工报告编制人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可以由工程科或者质检科签名,审核时为项目总工或者项目经理,审批依然为总监理工程师。
用铅笔填好时间,这里用铅笔填好时间是为了防止某些领导们写错了时间,签字的时候都擦掉,用签字笔重新写。
书归正传,签字盖章,分别找办公室张主任盖项目章以及曾老板签上审核的大名,一式四份,检查核对完毕。
转身出了曾老板办公室并顺手关门,下楼出办公楼门厅,向司机班走去,刚走一半,楼上窗户曾老板的声音响起来了。
“林云,你叫一下小娄,把车开到办公楼门口,一会儿我去监理办,你不是也去监理办吗,一会就坐我车去。”
“好的。”
林云极不情愿,但却无法反驳,为什么呢,和领导一起出门同坐一辆车,肯定要闲聊,即使你不主动找领导聊,领导也会主动找你聊。
那种被尬聊的感觉就像封建社会刚嫁入大户人家的新媳妇,婆婆过来人呢肯定会问东问西,而新媳妇又不能拒绝回答,小心翼翼的遣词造句,又不知道自己婆婆有没有什么外人不知道的规矩和喜好。
管他呢,林云通知完小娄,一看时间9:40,就拿着文件袋叼根烟,低着头靠在办公楼门厅柱子上傻等发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