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清晰、层次分明,言行举止也是落落大方、优雅得体,讲完之后,同样引得一阵热烈掌声。
众目睽睽之下,魏斯笑着抬起臂弯,小杨教授移步而至,顺势挽住了他的手臂。乐曲声起,宴会进入到了队列式集体舞阶段,这原本是一种古典式的交谊方式,自近代以来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简化,从而适应了简单快捷的时代节拍,尤其受到中青年的欢迎。相较于双人集体舞,队列式集体舞既可以男女一一配对,也可以男多女少或是女多男少——男女数量不等带来了一定的竞争性和趣味性。乐曲前奏阶段,男士和女士们各排两列,然后首尾相衔,反向转圈。理论上,每一位男士都有跟对面任意一位女士搭档跳舞的机会,一如生活中存在各种偶遇、邂逅。在一个小节的共舞后,如果临时搭档的男女舞伴对上了眼,就可以离开队列在旁边共舞,留在队列里的人继续随着队伍轮动,跟下一位异性共舞,没轮到舞伴的循着乐曲跳简单重复的单人舞步。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如果男女人数相同,那么最快在三个小节之后,所有人都能够选定舞伴,离开队列,共同跳完余下的小节;如果男女人数不同,则有可能出现一曲结束仍无人“认领”的状况,落单者可以自动退出后面的集体舞,也可以继续在下一曲继续争取异性的青睐。无论男女数量是否均等,跳舞者既可以等待跟约定的舞伴相会,也可以跟对眼的临时舞伴“落跑”,甚至“抢走”别人的舞伴。等到一段有十几二十个小节舞曲结束时,还未固定配对的男女,就如同社会上那些无可奈何的大龄单身旺,寻寻觅觅无所得……
队列式集体舞的第一支曲子,是由阿尔斯特第三皇家舞曲改编的《神圣婚礼》,曲子共有19个小节,描绘了王子王妃相识相恋相守的桥段,旋律优美、曲调悠扬、节拍平稳,非常适合挑选舞伴、培养感情。列队之时,魏斯没有数队列中的人头,而是通过观察没来跳舞的男女,推断这里男士略多。队列开始转动,由于男女人数不均,且转动速度不等,等到乐曲奏完序章、第一个小节开始,所有人停住脚步,对位的是个浓妆艳抹的年轻女士,魏斯对这张面孔有点儿印象,想必是受邀前来参加宴会的本地人士。尽管魏斯觉得跟她不熟,这位女士却对他笑得格外灿烂,仿佛两人相识已久,甚至还有些情愫似的。魏斯礼貌地笑了笑,一边按部就班地与之共舞,一边观察小杨教授的位置,她离得不远,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很快就能“重逢”——下一个小节的舞伴是谁,主要取决于有多少人配对成功,要是从队首到他这里一个都没成,那么他的舞伴便是女士队列的后一位,而如果成了三五对,后面的人就要依次填补他们的空缺,下一个舞伴则是女士队列对应的后几位……
缘分真是一种很玄的东西。
第一个小节结束时,魏斯看到他的临时搭档带着如花般笑容用力点头,他当然是果断摇头,这便是有缘无分,和平分手。
队列轮动,魏斯看着小杨教授越来越近,两人相对而视,各自露出笑容,然而站定之时,两人却错了一个位,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跟旁人共舞,好在一个小节通常只有半分多钟,最长的也不过一分钟,这种活生生的“煎熬”还是可以忍受的。在跟舞伴跳圈时,两人擦肩而过,近距离的眼神交流,倒也是一种传递情感的趣味方式。
这一次,魏斯的临时搭档是从阿尔斯特理工大学来的女学生,她样貌平平,但感觉很会察言观色,看到魏斯跟小杨教授眉来眼去,这一小节结束时,很识趣地摇摇头,表示“不搭”。
由于男女队列反向转动,魏斯和小杨教授这一个身位的错过,在第三小节成了“遥遥相望”。第三小节的临时搭档,魏斯既没有印象,也没有培养起印象,两人寡淡无趣地跳完一个小节,各自礼貌地行礼,默契地摇头,各自寻找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