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在工作都习惯了,俞夏也是这个时间点起的,三人在一块吃了饭,就往房子那边走。俞夏事先去找过房主了,这会儿人家正在那儿等着呢,见了面也不废话,直接看房。
现在的房子大多数都是五六十年代建的,风格虽然不太符合现在的审美,可是用的都是好材料,老郑叔就是干这个的,上手一摸就知道质量好坏,当即对这房子很满意。这房子格局和俞夏的略有不同,但也有个大院子,大红婶一看就瞧中了——“以后咱们也能在家里种菜了。”
夫妻俩对房子很满意,房主一见他们的态度,便咬死了八百块钱不松口。
可是老郑叔和大红婶是前年才从家里头出来的,为了给家里头四位老人治病,赚的钱有三分之二都花在了药费上。剩下的钱还要供吃喝和几个孩子上学,兜里头一共加起来就四百块钱。
大红婶来之前便和俞夏交了底,这房子再好,钱不够啊!
“叔,婶子,我知道其他地方还有卖房子的,咱们再去别家瞅瞅吧。”
“走吧。”大红婶可惜的看了一眼这院子,她怕再待下去她就恨不得像夏夏一样去预支工资了。
“哎,你们别走啊。”房主急了,“既然你们特意约了时间上门来看,又挺满意我这房子的,咱们可以再商量商量嘛。”
俞夏摇头,“你这房子是挺好的,可是我们也买不起啊。八百块,贵了。”
“那你说多少钱?”
“我说?那没用,我这买房子的自然是希望价格越低越好了,还是你先说个价吧。”
“七百八,不能再少了。”
俞夏转身,“咱们走吧。”
“等等!七百七!”
“七百二!”
“七百五,再低你们就走吧。”
“成交!不过有一点得说好,今天就去过户。”
“没问题!”
俞夏帮着把多出的钱给垫付了,这房子当天就落在了老郑叔的名下,现在万事俱备,就差把户口迁出来,再把几个孩子接过来。
出来的路上,大红婶捧着房产证看了又看,她握着俞夏的手,“夏夏啊,你是不知道,我这心啊,可算是安定了。以前虽然觉得这里好,可是怎么待怎么不自在,现在我明白了,就是在这儿没有自己的窝!”
老郑叔也乐,“从今天起,咱们也算是城里人了。”
身上背了债务,老郑叔和大红婶更忙了,老郑叔也跟俞夏似的,在工地干得更多了,大红婶则受了俞夏启发,开始帮人做衣裳。一开始是工地上的人,后来也接外头的活,从早忙到晚,一天也能再赚出个工资来。
忙着赚钱,又没有多少假期,老郑叔就托俞夏帮着给老家写了一封信,家里的大儿子只比俞夏小了一岁,也能独当一面了,这边把信和文件什么的一寄回去,那边料理着就把家当都收拾出来,还把户口给迁了。
既然一家人要来城里,家里的四位老人自然也要带着,说好了一家人等学校放了假就来,这两个月老郑叔就忙着在院子里再起两间房。其实说是房子,就是个简易的窝棚,三间房子,四位老人住一间,五个孩子住两间,到时候他们夫妻俩就在窝棚里住,只要收拾妥当了,也不比正经盖房差多少。就着这样的机会,老郑叔还帮着俞夏在家里盖了个洗澡间,以后就不用发愁洗澡的事了。
忙完这一阵,俞夏的生活总算开始走上了正轨,工资可以正常领了,借给老郑叔他们的钱也还了一半,手头有积蓄,俞夏就惦记着该做什么生意。
现在站在大街上一望,推着小车卖小吃的流动商贩可不少,这家卖酱香饼,那家卖包子,还有卖茶叶蛋、小炒……总之你想吃什么就有什么。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街边的服装店也开起来了,俞夏去看过,质量的确不错,款式也都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