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桑基鱼塘(1 / 3)

在这个粮食为重的时代,酒可能会相对鸡肋一些,不是过年过节不是迎亲接友一般不会有酒,但酸菜、菜干等就绝对是生活必需品。

但市里就这么几家供销社,这么几家工厂和国营饭店,根本就消耗不了太多。而现在也不允许私人买卖。

“还是要走出去。”

不管是酒还是菜类都要走出去。

外省、北方有更广阔的市场,有更大的需求。但从南到北是需要勇气的。合作社的人你看我我看你,抿抿嘴,低下头。

不敢。

从石河村到市里就已经用尽了他们所有的勇气,除了郭杜鹃,其他人连省城都不敢去。太远了,担心人生地不熟的被欺负了,更担心一不小心就回不来了。

他们识字不多,有时候连地名都认错,坐错车也是常有的事。在本市,还能自己回来,要是去到外省......他们还真不敢肯定自己能回来。

“我想出门去看看。”郭杜鹃一直想要去外面看看,“可能去不了北方那么远,但我想,附近市附近省还是可以的。”

虽然郭杜鹃是土生土长的姑娘,但她跟着张川学习,眼光逐渐开阔,看的更远更高。也因为去过市里、省里,经历多了,见识广了,胆量也就大了。

看安国邦和安四叔等人把希望寄托在郭杜鹃身上,安荔浓提醒他们,“别忘了,我们还有其他的优势可以利用起来。”

“什么优势?”

“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们。”

安国邦愣了一下,“啊?”

大家都没想到安荔浓说的是那群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人。因为石河村偏远偏僻,还偏穷,所以不少来自五湖四海的知识青年因为各种原因来到石河村,希望在这片广阔的田地有一番大作为。

一开始,本地人也是热烈欢迎的,都希望知识青年能够带领他们走向富裕。但是,现实很伤人。

知识青年的学识有多少大家不知道,但干活是真的不行,拖后腿太严重。

干活不行,事儿还多,大家慢慢的从开始的欢迎、敬佩、感激到现在的鄙视、嘲讽、瞧不起。

安四叔摇摇头,“他们不行。干活不行,思想也不积极,事儿更是一茬一茬的多如牛毛。”有时候,看着就烦人。

“地里的活,知识青年肯定不如我们本地人,这是必然的。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不会干农活,就否定他们其他的优点、优势。”

“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发掘发挥他们的优势,利用他们的优势。至于干农活不行,那就不干农活呗。”

安四叔疑惑,“不干农活,他们吃什么?”

“其他的呀。例如推销。”

“我们让他们回自己的城市推销我们的酒、酸菜、菜干,拿工分、提成。推销越多,工分就越高,他们分到的粮食和钱也越多。我想,应该没有人会拒绝。”

相对于农活,安荔浓相信知识青年们肯定会更愿意出门推销。

“他们从城里来,对城市熟悉,而且家里肯定有亲戚朋友在不同的工厂上班,推销起来也比我们要容易更多。”

安国邦和安四叔对视一眼,觉得可行,但又不敢轻易尝试。

都怕出事。

怕这群青年一去不回。

毕竟,他们都明白,这群知识青年们做梦也想回到城里去。

思来想去,安国邦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我找他们谈谈。或许,他们不愿意?”安国邦自己就笑了,想也知道不可能的。

那群人,想离开都快想疯了。

安国邦去找知识青年们聊天,让他们觉得自己有人脉有能力能推销成功的就报名。毕竟,想要拿工分和提成,就要把酒和酸菜、咸菜等成功推销出去。

“想清楚再报名。出门一趟最少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