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深从来没有忘记,自己要做教育。
显然,自己要做的肯定是“在线”教育。
那么,先决条件,必须有网络。
即便是系统有超强压缩能力,没网络那就是无米之炊。
做教育,终端设备曹深可以自己贴钱送。
但,网络这种基础设施,自己还真的搞不了。
一来钱不够,二来也没政策许可。
指望运营商去建设,那基本是不可能的。
运营商毕竟是企业,讲究的收益和成本。
让他们在广大偏远山区建站铺网、长期维护,这种事情,随便搞几个点的面子工程可以做一下,但要实现全覆盖并且好用,他们绝对不干!
而且毕竟是市场经济,国家在这方面也不可能按着运营商的头来干。
国家是可以补贴建站,但后期大量的维护成本,对于偏远地区来说,那是远远高于初始投入的。
长期补贴,那也不现实。
在当下,优质教育本来就是稀缺资源,有钱人家能花钱获得。
而越是偏远,越是贫穷的地方,教育资源越是贫瘠。
由此又形成恶性循环,人穷,不能接受好的教育,更穷,代代穷!
曹深做教育,不是给有钱人锦上添花。
他要让所有人,都能拥有平等的优质教育资源!
这事儿从运营商那边推不动,那就只能从更高的层面入手。
在现在这个“局”里,所有人关注的都是更高层面的战略,不会跟曹深斤斤计较经济上的投入产出比。
问他网络铺在偏远贫困地方,怎么收得上来钱。
他们关注的是更有长远价值的事情,更国际化的高度。
因此,也用不着提教育问题,一来教育这事儿敏感,二来曹深自己也还没准备充分。
只需要抓住一件事情叩击就可以了:
国际化,“圈地”!
组建低轨道卫星通信网络,实现全球互联网无缝覆盖……
于老头和蘑菇云互看了一眼。
两人一个领导信息产业,一个覆盖航天航空。
显然,他们同时想到了低轨道卫星通信网络最著名的案例,“铱星计划”!
“铱星计划”是米国通信巨头摩托罗拉于1987年提出的一种利用低轨道卫星群实现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的方案。
该系统包括77颗近地通信卫星,均匀有序地分布于离地面785k上空的 7个轨道平面上,组成星群,通过微波链路形成全球连接网络。
目标是直接解决当时基站覆盖技术难题,让人类通信进入卫星时代:
“在世界任何一个能看到天空的角落,都能实现无线通信。”
由于金属元素铱原子有 77 个电子,这项计划得名“铱星计划”。
后来,摩托罗拉为了减少投资规模、简化结构以及增强与其他近地卫星通信系统的竞争力,将卫星数量缩减为66颗。
轨道平面降至 6个圆形极地轨道,每条极地轨道上的卫星仍为11颗,轨道高度改为765k。
卫星直径为1.2米,高度为2.3米,重量为386.2公斤,寿命为5到8 年。
1998年5月,布星任务全部完成。
11月1日正式开通全球通信业务。
然而,“铱星计划”很快遭遇到了全球快速崛起的gs等蜂窝通信系统的竞争。
“铱星计划”过于超前,设计也过于理想化。
当时的卫星通信技术,一方面受设备性能的制约,系统切换掉话率高达15,严重影响通话质量。
并且,在实际应用中,数据传输的速率仅有2.4bk每秒,不能很好的满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