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的是有严格规定的,这件康熙黑地素三彩如果是民窑烧制,为何会有落款呢,不是说有落款是官窑,没有落款是民窑吗?”
郭春对此是大为不解。
虽然他不收藏古玩,但对古玩还是多少有些了解的。
古代等级森严,为了区分官窑和民窑,官窑都会有纪年款,像大清康熙年制,大清乾隆年制之类,而民窑是没有纪年款,最多只有古玩堂的堂号、或某府名号、或烧制的地方窑号之类,所以不是官窑烧的话,是不可能有落纪年款才对。
“不能单纯以落款来分区分是官窑还是民窑,有款不一定就是官窑,无款也不见得就不是官窑,款识并不是评价瓷器是否为官窑的唯一标准。”
王会长对这种以款识来区分是官窑还是民窑的事也很无语。
这官窑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烧宫廷,官府用瓷,但在明代以前的官窑器落款的并不多,只有在明清两朝历代官窑器署纪年款才形成惯例,一直到清朝末代的宣统才终止,那怕是这样,明清时期还是有很多官窑瓷器没落款的。
官窑瓷器的款识常见有两种,第一是帝王年号,也是官窑器常见的款识,第二类是帝王的堂名款,比如慎德堂制和大雅斋制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因为特殊原因无款的官窑,像清代祭器和供器往往就不署款,在清宫档案中也记载,因乾隆皇帝总是精益求精,不惜工本,要求御窑厂进行再烧窑实验,直至烧造出满意的绝佳式样为止,期间出来的无款器物都是奉旨不加款识的,这类无款器物完全是时代特征明显的佳品,甚至达到极品。
可如今款识都快成为官窑的身份证了,现在的人在看一件瓷器时,都会潜意识先看一下底部有没有款识,有款就觉得是好东西,而无款就像个三无藏品似的,姥姥不爱舅舅不疼。
殊不知官窑也可能无款,有款也不一定就是官窑烧的。
郭春问道:“这件就是属于特殊的情况吗?”
“没错。”
王会长点头道:“这一件非常特殊,当时朝廷比民间有钱,但因对祭祀用品是有忌讳的,当时的官窑不能烧制,故只能委诸民窑了,说起来完全是按照官窑的标准做的,就如同现在外包的代加工厂,有落款也正常。”
康熙墨地素三彩瓷之所以为民窑所产,跟其独特的时代背景有关。
满清自入关以后定鼎中原,实施以汉治汉的政策,提出了以仁孝治天下的政治口号,于是以孔孟儒家哲学思想作为工具,“千经万典,孝义为先”,故而当时社会上对“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
康熙皇帝以“孝”来汉化国人,故此对祭奠仪式,非常讲究,隆重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如制定“丁忧”礼制,凡在朝廷为官者包括一、二品宰辅封疆大吏在内的王公大臣,只要父母之中任何一位去世,都要去官职回家守孝三年,孝满之后,再回朝复职。
由于朝廷的礼制,故而对丧事的祭器不得不精益求精,当时操办丧事都得定烧一批高档墨地素三彩瓷器以为丧事宴客祭奠之用。
各王公大臣府第,钟鸣鼎食之家,为了炫耀其门第高贵,相互间迭有攀比,故而不惜重金最好的画本、顶级的画师、优质的彩料等等,务求产品出类拔萃,甚至高出官窑之上,以达到死者风光,生者荣耀的目的,所以才有了这种陶瓷史上的璀璨明珠。
当时的官窑都由工部派员督窑,如康熙十九年的臧应选、四十四年的郎廷极,他们都是奉钦限或部限烧制,但因对祭祀用品是有忌讳的,当时的官窑不宜烧制,故只能委诸民窑。
陈松点头道:“的确如此,单单康熙本朝就存在大量不落款的瓷器。”
王会长经陈松一提醒,也感叹道:“康熙是啊,很特殊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