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风向的测定,为此他还特意测试了顺风放箭,及逆风放箭之间的射程差距。
其次就是冲锋放箭和静止放箭之间的射程差异,最后则是模拟了两队骑兵,一队用回马箭的战术,边逃边射。另外一队则用冲锋放箭进行追击。
最后得出的结论惊人,首先顺风放箭的射程竟然比逆风放箭,多出了三十到五十步之远(看风力大小),其次冲锋放箭时,因为战马冲刺可以赋予箭矢一定的初始动能,所以在射程上,又要比静止放箭多出三十步远。
另外在使用回马箭攻击时,由于箭矢飞行存在时间差,在这个过程中,追逐的一方不断的靠拢来袭箭雨,而逃跑的一方则是不断的远离来袭箭雨。
因此逃跑的一方可以获得将近一百步的射程优势,如果在顺风位这个优势将扩大到一百五十步。
所以如果是骑兵对步兵,只要掌握得当,顺风放箭,骑弓完全可以盖过步弓的射程。
而遇上骑兵,更是要采用回马箭的战术,诱使对方来追,只要抢占有利风向,那么绝对就是吊打的局面。
所以对敌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抢占顺风位!
故此,他召集了所有的将领开了一个统一思想的会议。目标非常简单,定下骑兵作战的战术原则。
首先以弓骑兵为主要作战力量,作用是牵制和不断消耗敌方主站部队。
重装冲击骑兵为辅助力量,在接战时位于弓骑兵之后,止在敌军阵型混乱,士气低迷时发动突袭,以打垮敌军之士气与斗志为作战目标。
以上为统一不同兵种之间的分工与配合。当然对这一部分的认识,大家到没有什么话说,自然是听他的安排。
接下去就是战术单位的构成,弓骑兵与冲击骑兵不再采用以前的混编方式,而是以都(一百骑为一都)为单位统一兵种。
遇敌时首先抢占顺风位,无顺风位则不战。遇骑兵以诱敌来追为上,只以回马箭战术攻敌。
若兵力不占上风,敌不追则不战。冲击骑兵无令不得主动寻战,这便是不战的原则。
说到这里时,其实众人已经有些头晕,毕竟这战术原则是他们完全没听说过的概念,以前学的大多是排兵布阵,还有操演的规矩,宁远给他们编出来的这些新鲜玩意儿,刚开始也只是听听。
至于战术原则,宁远制定的更加精细,包括设计了专门测风向的旗帜,进攻时的列队规则。
并将每一都的弓骑分为左右队正,要求进攻时放了箭就左右分列,回旋迂回,始终与被攻击者保持安全距离等等。
并且写了手册发给所有将官,随时抽查。
当然这些工作的也只是铺垫,如何训练考校才是关键。
为此他设计出了一种十分独特的考校方法,在一块开阔平整的的地方,立一个标旗。并按照五十步为半径画一个内圈,再以四百步为半径,用寖泡过红色染料的麻绳拉一个外圈。(正常骑弓的射程是三百步)
只有队正以上的将官参与考校(因为这些人负责指挥),每人箭矢上都写着名字。然后各自测量风向,掌握冲锋的速度与放箭的时机,最后以箭矢落点与标旗之间的距离定甲乙。
箭矢落在内圈以外,或是战马碰到外圈的绳索者(看马身上有没有染色)为落榜。
这个考校的方式真的是犀利,因为标旗内圈和外圈之间的距离超过了弓矢的射程,如果不能掌握好风向与冲击速度,根本没办法将箭射入内圈。
这一战术特点,其实宁远在绵谷夺马之战中已经反复验证不爽了。他之所以可以在四五百步开外发动攻击,除了臂力的关系之外,也有他自己对冲击的速度和对风向的把握。
非如此就算把弓拉断,也不一定可以射出五百步,毕竟材料也是有储能极限的。
所以内因外因都缺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