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小丑。小丑!(1万3千字)(10 / 10)

了影片所有消极和负面的产物。

————

小丑警示

最后我们再探讨电影之外的话题,《小丑》这部电影是真的负面到极致的电影吗,影片真的像很多人说的那样,非常具有煽动性吗。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我解析到现在,我才第一次提到“煽动性”三个字。

我觉得影片并没有带给社会煽动性,因为真正的现实,会比《小丑》要复杂得多,真正的社会正面和负面的能量,都不是一部电影能承载和解释的。

相反我觉得《小丑》的警示作用很强,影片甚至能看成是一个寓言性的实验方向,让人们去展开讨论和研究,这也是《小丑》电影最有魅力的地方。

影片虽然有不少充满极端暴力和血腥的画面,但正如昆汀的暴力美学逻辑一样,当我们直面暴力的时候,我们才能避免暴力,因为影片暴力的背后,是让人们看到真正的残忍和反感。

而且影片并没有把社会描绘成万恶的地狱,也没有让亚瑟和观众有共情或共鸣联结,亚瑟虽然遭遇很惨,但他本身也疯得让人可恨。

亚瑟每次杀人时,他自己都是极度痛苦和扭曲的,这就让观众更能感受到亚瑟的疯癫无序狂妄,而不是亚瑟复仇的快感。

影片这样的表现目的,就是让观众清楚影片的价值目的态度:不是煽动,而是中立。

《小丑》一直都试着保持克制冷静的价值态度,影片并没有偏袒任何正面和负面,而是静默观望。

或许吧,这样的没有态度也是一种态度,但我解读到更多的,是影片用压抑负面的暴力情绪,去让观众体会到现今文明社会的来之不易,绝对的自由就像影片中燃烧的哥谭市,这是非常可怕的,这是我们想要的吗。

文明大厦有时候是很脆弱的,在文化沙漠中建起一座文明大厦可能需要几百年上千年,但是想要毁灭它,可能只需要一瞬间。

我们每个人心中或许都住着一个小丑,这个小丑代表着暴力,无序,混乱,嫉妒,贪婪等等负面价值,但我们自己,同样可以选择去感化他,认可他,同情他,改变他。而不是像电影中被小丑控制了自己。

人性这个东西,就是人在神和魔鬼之间签下的契约。这或许正是《小丑》对于我们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