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赵光义说,曾经的赵匡胤的确心怀天下,战场上杀伐果断,但却又秉持仁厚,这也是他们16年前在陈桥为他黄袍加身、支持他登基称帝的原因。因为乱世和乱世之后,需要这样一个皇帝。
但赵匡胤受禅称帝建立大宋之后,他们却发现他变了。
正月登基之后,先用兵平定了前后周大将李筠和李重进的叛乱,这无可厚非。但接下来,他却没有像后周两位先帝郭威和柴荣一样,向北朝着契丹用兵,一鼓作气夺回燕云十六州。
谁都知道绝不能让契丹人做大,否则中原将永无宁日,郭威和柴荣连番征战,已经将契丹人的辽国征伐得摇摇欲坠,此时正是赵匡胤一锤定音的良机。
但他没有这样做,反而大索天下去找羊一。
听说羊一去了蜀地,便起兵历时两年灭了后蜀,俘蜀皇孟昶和蜀慧贵妃花蕊夫人到汴梁;
又听说羊一躲在江宁,便起兵破了南唐,俘唐皇李煜和小周后至汴梁。
始终不向北方契丹用兵,也不征讨同契丹有军事同盟关系的北汉割据政权。
一些军队的高级将帅对他这样做提出质疑,包括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这五位在军队中非常有影响力的资深人物,也都是当年支持他登基的功臣。
他们认为应该先朝契丹用兵,夺回燕云十六州,完成长城一线的完整防御。因为契丹始终是非我族类的外敌,如果给了契丹人喘气修整的机会,不但养虎为患,而且银州的党项人也会蠢蠢欲动。
平定了北方,而此时大宋威势已成,对中原则可传檄而定。中原百姓,无论如何都是族人,他们应该尽可能免受刀兵之灾。
话说得很有道理,但赵匡胤在酒宴上埋伏下刀斧手,让五位将领选择要么死,要么喝完这杯酒,解除手中兵权,回乡去当富家翁,从此后不得干政。
五人放下酒杯后,告老还乡。
时至今日,北方契丹兵锋渐盛,如乌云般笼罩在大宋的头顶,中原匪患四起,百姓仍然无法安居乐业
张匡胤变得行事乖张,刚愎自用,他坚持此后的用兵方向为西域,舍大敌契丹,却要让精锐的禁军远征葱岭,简直不可理喻。
“你告诉我这些干什么?我并不关心赵匡胤是好皇帝还是坏皇帝,也不关心他怎么做。”
“羊师,光义此来,是请仙师助我诛杀魔火攻心的暴君赵匡胤。”
杀赵匡胤?此事羊一很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