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四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的七月二十八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因为战争主要在欧洲,故一般人习惯地称之为“欧战”。
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也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战争。
战争主要是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进行。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于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塞尔维亚王国、比利时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和希腊王国等则属于协约国阵营。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六千五百万人参战,一千多万人丧生,二千万人受伤。
造成的经济损失无可估量。
一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的同时,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次世界大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当时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力扩充军备。
俄奥矛盾的表现是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罗斯帝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上南方斯拉夫人的居住地区进行扩张。
地处中欧的奥匈帝国也在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扩张,很怕在自己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脱离奥匈帝国的统治而独立。
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上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于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罗斯帝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
一八七九年,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签署了“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
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一八八二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为了对付“三国同盟”, 一八九二年,法国和俄罗斯帝国达成了军事协议。协议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同样,一旦俄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也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
俄法同盟形成后,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随着英德矛盾的加剧,英国适时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
在一九零四年和一九零七年分别签署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三国协约的建立,使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同年七月二十八日,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
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的关系,加入到了协约国方面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