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3 / 3)

该肆。”

正因为蔡元培对《浮士德》如此喜爱,故在博物馆看到有关于作品的壁画明信片卖时,立即购买,并寄给朋友一起共享。

好的艺术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这使蔡元培在欣赏歌德作品中得到了更深刻的体验。

蔡元培说自己“到40岁,始专治美学”,指的就是他在德国游学的时期。

1912年,他首先将“美育”一词引入中国,“美育的名字,是民国元年我从asthetische&n德语译出,为从前所未有”,“美育者,孑民在德国受有极深之印象,而愿出全力以提倡者也”。

蔡元培后来主张的“美育为学”、“德智体美”四育、“以美育代宗教”等,显然萌发、形成于德国游学时期。

蔡元培在莱比锡留学之时,也正是德国大学教育如日中天的鼎盛时期。他在上课读书之余,显然也非常关注德国的大学。

他曾翻译了一篇题为“德意志大学之特色”的文章,发表在1910年第11期的《教育杂志》上。

这篇文章是当时著名哲学家包尔森的名著《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的绪论。包尔森在其中比较了德国与英国和法国大学的特点,指出德国的大学“为研究科学之实验场,而一方且为教授普及专门知识高等学科之黉舍,此为德国大学之特质……故德国大学之特色,能使研究教授,融合而为一”。

蔡元培后来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并在北京大学进行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其改革的思路和基本理念,很大一部分显然也是来自他在莱比锡的学习与思考。

他在德国期间,也十分注重研究德国教育制度,这为蔡元培日后在中国的大学管理方面了重要的支持。

蔡元培还利用渊博的国学知识在德国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德文化交流。

在兰普莱西的研究所学习时,蔡元培帮助倾心汉学的但采尔翻译有关中国象形文字的资料,两人结下深厚情谊。

1924年冬,时任汉堡大学教授、汉堡民族博物馆馆长的但采尔邀请蔡元培去做民族学研究;蔡元培在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时,也邀请但采尔来华并聘其为社会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这为后话。

蔡元培还与勒杜尔、安采尔、慕思德柏格等一起,在孔好古教授主持的中国文史研究所鉴别中国文物,帮助孔好古整理在甘肃楼兰发现的古代文献。

孔好古于1920年公布了这批简牍与文书,引起中外学术界的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