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培养成具有新思想、新文明的未来领袖。辛亥革命突然发生了。全世界都期待着我们把中国变成一个现代的民主国家。我们根本就是措手不及。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没有领袖,却到处都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机会主义者。那只配当操练官的庸才,飞上了枝头当起督军来;那只受过文书和科级管理训练的人,受命出掌国政。辛亥革命之所以不成功,民国之所以流于空名,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这就是中国的悲剧。辛亥革命失败了,我再度强调,就是因为它根本不是法国革命意义下的革命。那所谓的革命,只是改了朝换了代。”
以上说明,辛亥革命在胡适心中,占据着怎样的位置,辛亥革命和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他也一直在思考、在总结。
胡适早年就已经深受老子“不争”哲学的影响,“ 原来在我十几岁的时候, 就已经深受老子和墨子的影响。老子主张‘不争’。不争便是他在耶稣诞生五百年前所形成的自然宇宙哲学之一环。”他虽然没有当基督教徒,但基督教的“圣经”却对他的思想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使他成为一个和平主义者。
到美国以后,胡适仍念念不忘老子的教训,常常引述老子的一些名言,来宣传他的和平主义,
例如:“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后来读了《圣经》,胡适觉得耶稣宣传的教义,如对邪恶魔鬼不抵抗;人家打你的右脸,你再把左脸转过去让人家打,等等,与我国老子“不争”的理论极为相似。
1914年七八月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胡适的和平主义迷梦受到冲击。不久,他的一位美国朋友讷司密斯e ?nas.yth从欧洲归来。
这讷氏也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与胡适谈起他在欧洲大陆的闻见,乃大谈和平主义。他说卢森堡不抵抗德国侵略而得以保全,比利时抗拒德国侵略便遭到残破;
而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市长,不抵抗德军,率全城军民投降了德国,便使城市得以“岿然独存”,这正是“不争不抗之惠”。胡适深表赞同,并认为讷氏这种主张投降求全而不抵抗的见解,“老子闻之,必曰是也。耶稣释迦闻之,亦必曰是也”!
近代以来,日本一直图谋利用中国政局变动之机,谋取侵略权益。还在北京政府成立后不久,日本即利用承认问题勒索中方。逼迫北京政府在1912年10月与日本就满蒙五路借款问题秘密换文,取得了在东北修筑四平至洮南、开原至海龙、长春至洮南铁路的借款权,以及洮南至承德、吉林至海龙铁路的借款优先权,使日本势力在东北进一步扩张。但日本并不以此为满足,还在寻求时机摆取更多权益,接踵而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即为其创造了大好时机。
世界大战打响,欧洲主要列强均卷入战争,暂时放松了在中国的扩张活动,此种形势被日本认为是对华扩张之绝好时机。
日本极端右翼浪人团体黑龙会在一战爆发后拟定了《解决中国问题意见书》,认为“目前是日本迅速解决中国问题最有利的时机”,狂妄地宣称“日本将负责保卫中国的领土,维持中国的和平与秩序。”他们还提出了若干具体的侵略主张(是为其后提出的“二十一条”的基础)。
1914年11月,日本大隈重信内阁通过《对华交涉训令提案》,提出了对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
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晋见袁世凯,递交了包含“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消息见诸报端之初,全国各省、各界纷纷要求政府宣示日本所提条件的具体内容。国内各报竞相刊载有关消息,发表措辞尖锐的言论。北京进步党机关报《亚细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