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朗是个喜欢计算和统计的将领,这在那个时代并不多见,当时比较流行的是武力型(典韦、许褚这样的,但是容易沦落为中南海保镖)、国士型(均衡发展,比如关羽和张飞均是“万人敌”,同时文化水平也不错,包括胸大无脑的吕布,早年也做过主簿这样的官职)、谋略策士型(不胜枚举,比如郭嘉)以及统帅型(诸葛亮啦、周瑜啦、陆逊之类的),邓朗的的这种计算是那种大数据型计算,考虑一场战斗中有几种意外和可能,概率都有多大,分别如何应对等等。
这种自闭型打法也和邓朗童年时代总是被同龄人排挤有一定关系(世家看不上他,平民不敢靠近,大多数时间是自己想事情自己娱乐),所以,显得很是奇葩。
这一次各种版本的投石机看似场面巨大,可从敌军的反应来看,似乎步协也不是那么白痴,好在这种可能虽然在一开始的设计时概率比较低,但也在预想之内,所以,邓朗也没有太多失望和惊讶,转身对段灼说道:“给段司马800人,可以顶住多久?本将军需要自做点准备。”
“……一个时辰。”看着漫山遍野差不多2000多人的模样(敌军不可能倾巢而出),再考虑自身没有什么可以凭借的险要地势(开阔地带),掂量一下自己的本事和蛮夷步兵的战斗力,段灼给出了一个谨慎的数字。
“足矣,段司马尽量坚持到这个时间,届时且战且退,还记得吾等来时途径的一个丛林密布的土坡吗?撤退到那里,记住,一定要山坡上的密林深处走。”邓朗嘱托道。
“得令!将军且放心去吧,听我号令!结阵!”待邓朗又率领那200人神秘兮兮的撤退之后,段灼下令道。
这几百蛮兵,单打独斗指数超高,悍不畏死,虽说是被邓艾征募而来,其实更像是雇佣兵,“带艺从师”,有一定的军事技能,奔着邓艾的大好生活来的,刀口上的买卖,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这种觉悟是有的,所以,战斗意志也没得说,当然了,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想有多么高深的战术素养和组织纪律性也是想多了。
好在段灼也是个现实主义者,没指着短时间内把他们调教成成什么百战雄狮,平时的操练就很有针对性,争取做到一招鲜吃遍天,见效快即插即用便可。这个所谓的阵法就是有三个小密集方阵组成,突前方阵是精锐,由300人组成,分别持有武器指向四个不同的方向,防止来自两翼和后方的攻击,一旦敌军攻击,在做好自身防御的同时,另外两个辅助方阵(各250人)就从两翼夹击敌军。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把单个的方阵人数降到一个较低的数值(一个方阵人太多的话不好指挥,这不是段灼的问题,而是蛮兵理解能力和合练时间太短的问题),而且,一旦敌军放弃攻打突前方阵,而是转为迂回攻击后面的两翼方阵的话,则被攻击方阵就进入结阵固守状态,突前方阵转为攻击态势,攻击敌方的攻击部队的后续部队,将其拦腰截断后,另一个方阵就配合被攻击方阵夹击敌军的前部攻击部队。
指令简单,单个团体人数较少,具体怎么打就看本方阵怎么发挥,符合实际一些。
对步协这些手下的战斗力,段灼也有过一些了解,所以,“安全起见”,他将自己置身于突前方阵之中。
果然,这个位置很安全,步家军在试探攻击了两轮之后,感觉这个突前方阵比较难啃(作战能力最强的都在这里),于是便放弃了,采取迂回的策略攻击了左后方的方阵,而这时,段灼也果断下令,该结阵固守为攻击态势,迅速插入,将这先扑过来的300多敌军和后续1000多人的部队拦腰截断,突前阵的蛮兵每人都携带了三支标枪、一根3米(其实不到3米,汉代长矛一般也就是2.5米,为了保持优势,比2.5米略长一些,将近3米,再长的话操作起来不太方便)的长矛和1米的短斧,上来就分三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