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奏陛下,这是咨议院最新决议出的诸条宪政纲领!”
刘鸿训在见到天启皇帝朱由校后,就将一份题本呈递到了朱由校面前。
朱由校接过题本后看了看。
“不错!基本符合朕所立之兴明社的理念!”
看了后,朱由校就对此表示了肯定。
接着,朱由校又问道:“不过,这宪纲对朕不具备约束力这一条是谁提议的?”
“回陛下,是靖国公提议的。”
刘鸿训回道。
朱由校听后点首道:“咨议大臣们没反对?”
“靖国公这条提议,是在场咨议大臣意见最为一致的,没有一人反对。”
刘鸿训继续回道。
已代替刘鸿训成为大明首辅的温体仁这时忍不住奉承道:“这足可见,陛下是得天下人心的。”
朱由校笑了起来:“这个靖国公,果然是没让朕失望!”
说着,朱由校就把题本递给了温体仁:“将预备立宪的诏书,以及咨议院最新立宪进程,通告于天下军民!”
“是!”
温体仁接过了题本。
“虽说宪政不在朕这一朝开始实行,但执政上也得渐渐向宪纲所体现的治国理念靠拢,在预备立宪期间,统一立宪思想!”
“不赞成、不接受宪纲思想的,就视为没有在思想上和天下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没有与民族保持一致,要对其改造,使其学习,哪怕所谓的学识通达者,也要再教育,接受一些能改变其思想的再教育!”
“虽说不能要求大家都是一个模子的人,都是一样的性格,都是一样的理想,都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安邦定国,都要为他人奉献,但是,作为华夏的一份子,其行为其理念必须符合宪纲所规定的大原则!”
“宪纲既然已确定以天下生产者利益最大化为执政之理念!那就要在用权时,去切实践行这一点,分工可以有所不同,可以劳力,也可以劳心,但无论是哪种劳动,都得有所劳动,有所产!”
“哪怕是不耕作不务工不行医不教书之自由文人这些,也得要有所生产,才算为宪纲所容纳的人,想办法逼他们去创作,别整天只知道袖手谈心性谈国事,要多写些诗词话本什么的,也算是一种贡献,我大明要文化繁盛,要诗比唐、词比宋,兴起的话本要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标杆!”
朱由校谕示道。
“臣等谨记!”
温体仁等辅臣立即回了一句。
接下来。
大明正式下达了预备立宪的诏书,且公布了预备立宪的诸项条款。
例如,将怎么进一步促进国民教育,进一步引导国民知道宪政,以及将会在地方和中央如何设立宪政机构等等。
咨议院拟出的宪纲条款也陆续公布了出来。
如此,大明也算是在政治上走出了新的一步。
这一步,按照原来的历史,是要等到两百多年后的二十世纪初才开始出现的。
且还是因为洋枪洋炮逼得当时的清政府这样做。
而如今,大明这样做倒不是被外部所逼,而是内部工业革命出现,大量工人阶级和商人阶级出现后,导致的变化。
不过,受大明自己特殊的国情影响,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文化上的延续性又特别强大的大国,注定了所体现的宪政思想非是商人阶级想要的那种自由化的宪政思想,反而是为保证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以及大量自耕农和工人不被过度剥削而实行的另一种大朝廷模式的宪政思想。
所以,耿于垣即便全程参与了咨议院初步立宪的过程,且亲眼看见了大明开始立宪,但他的心情反而因此更加失落。
随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