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股份分配,白拿800亿(3 / 4)

还拥有10航天公司的股份,这些股份也估值00亿,总共赚了400亿。

赚这么多钱,就是因为杨舟当初挑选了他们,因为已经达成共识,其他人也无话可说。

剩下拥有股份的企业家,每个人只有百分之零点几股份,甚至有的实力不济的企业家,只分配到0.1股份,他们也只需要出1亿就够了。

最关键,也最让所有人都不反感的是,他们出1亿,可能转眼腾达集团,阿狸集团大王总的大万集团就会翻倍或者好几倍的价格收购他们的股份。

因为他们也想再凑5股份,多掌握一个董事会席位。

具体花多少钱购买股份,这就要各家公司自己去谈了。

杨舟表面上赚了800亿,但压力也增加了,估值1000亿的公司,账户里只有400亿,只够买一艘基础的宇宙飞船。

等宇宙飞船造好,马上就要融资。

这个融资想要不被稀释股份,就必须跟投了。

按照杨舟当初和秘密基地的估算,最起码要让这几家公司掏出上千亿才能将公司运转起来。

账户里只有400亿,意味着每家公司要融资600亿以上。

杨舟白拿了0股份,融资的时候却必须出钱,这是商业规则,不能随便打破。

同样的张明、任总到时候也会根据当时他们拥有的股份,拿出钱来融资,如果钱不够,股份自动稀释。

600亿的0就是180亿,最让杨舟头疼的是这样的投资他要拿出4份!

这就是70亿!

杨舟哪里去找这么多现金,发动机出售,价格也只是翻倍而已,出厂价只有50亿左右,现在有几十台订单,加上企业家公司的4台,也不够100台。

利润最后只有几百亿,很可能最后不够钱。

况且开发宇宙,建设外星基地,甚至这些航天公司在私企老总的带领下,可能还会订购更多的宇宙飞船,1000亿投资完全不够。

将来杨舟出的就不是70亿,而是000亿,000亿。

随着投资扩大,小股东注定要被淘汰,最后股份集中到几个万亿估值的大集团手中。

好在一切还没有发生,杨舟目前有很多赚钱的产业,到时候需要花钱的时候,说不定钱就够了。

四家公司的股东们在经过复杂的交易过后,本来接近000名总股东,最后只剩下100人不到。

其他套现离开的人自然欢天喜地,最后都是每家公司的9个董事席位其中之一或者之二的人出钱。

拿腾达集团举例,他最终花了不下500亿,最终还只有15不到,靠自己的占股,没能拿到个席位,好在最后拉拢了一些股东授权,凑齐了16,最终在任总的公司盘古航天占据个席位。

大恒集团最惨,本来许赢是发起人,但因为大家商议的规则有些吃亏了。

本来凭空赚了400亿,可是现金只有00亿,这00亿要拿去救大恒地产公司。

想用恒火航天公司的股份去银行抵押筹钱继续买股份,结果银行都不愿意贷款,其中有大恒集团总共欠了银行上万亿有关,也和其他想买股份的人在悄悄使绊子有关。

最终大恒集团就保留了一个席位,等选举总裁的时候,许总估计都要投票出局。

获得个席位的成了招商、安平等银行集团,其他如大万地产集团、碧桂元等公司也获得了1个名额。

倒是搞矿业的王总实力惊人,因为他卖出的股份多半给了一些搞娱乐、煤矿或者实业的企业家,这些企业家的家底也不是特别厚。

让他花了上千亿,获得了超过5股份,成了公司第一股东,拥有个投票名额。

将来也将稳稳当上这家星矿航天科技公司董事长职位。

张明也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