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3.破坏(1 / 3)

最终诊断 号西风 3864 字 2021-12-13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2003年度和2004年度传染病疫情信息显示,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人数一直位列所有传染病之首,而丙肝发病率在病毒性肝炎中又有明显的上升之势。即使是依据1992年至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的丙肝感染者约3800多万人。

我国早已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作为一种被宣传多年的疾病和常规体检项目,为人们所熟知,乙肝疫苗已经广泛被普及,成为对付乙肝的有利的武器,然而,同样拥有极大杀伤力的丙肝则一直得以“偏安一隅”。

相对于乙肝来说,丙肝隐藏得更深,1989年,丙型肝炎病毒才被发现,它与乙肝病毒一样,主要经血液传播,它有以下几种主要的传播方式:血液或血制品感染;共用针头、注射器械感染;一些特殊的器械感染如透析;其它尚未被证实的因素,如长期密切接触感染已经引起重视。

丙肝的危害在于,hcv感染后hcvrna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成为慢性感染,慢性化率为60~85。一旦慢性丙型肝炎发生后,hcvrna滴度开始稳定,感染6~12个月后自发痊愈的病例很少见。除非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后果是进展为肝纤维化,并发展成为肝硬化、终末期肝病。来自6个国家的11项研究表明,感染hcv7年至50年后肝硬化发生率为0.3~55.0,肝癌发生率为0~23,平均感染20年后,肝硬化发生率约为10~15,中年因接受输血感染者约为20~30。

我国十五科技攻关的资料表明,感染10年和20年以上的肝硬化发生率分别为9.20和15.29。

因此,丙肝给人类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危害,在目前还没有疫苗的情况下,对病毒进行早期预防就显得相当重要。然而,大众对于丙肝认知的欠缺、患者缺乏明显的丙肝感染症状、在高危人群中早期发现丙肝患者的机制的缺乏,都形成了丙肝防治的巨大障碍。

3月26日,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组织中国著名传染病学、肝病学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的,将在北京召开发布会,颁布开始实施,目前,已预期发布在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机关刊物——。

这是我国第一个针对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指南,它的问世将会给丙肝防治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四期,全文刊发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修订的。现节录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hcv特点

hcv属于黄病毒科,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易变异,目前可分为6个基因型及不同亚型,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以阿拉伯数字表示hcv基因型,以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基因亚型。基因1型呈全球性分布,占所有hcv感染的70以上。hcv感染宿主后,经一定时期,在感染者体内形成以一个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称为准种。

hcv基因组结构特点

hcv基因组含有一个开放读码框,编码10余种结构和非结构蛋白。ns3蛋白是一种多功能蛋白,氨基端具有蛋白酶活性,羧基端具有螺旋酶/三磷酸核苷酶活性;ns5b蛋白是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均为hcv复制所必需,是抗病毒治疗的重要靶位。

hcv灭活方法

hcv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100c5或60c10h、高压蒸气和甲醛熏蒸等均可灭活病毒。二、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世界丙型肝炎流行状况

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是欧美及日本等国家终末期肝病的最主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7亿人感染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

我国丙型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