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一看就会发现成化其实做的不值当的有这么一个极差的评价。
你把他和唐玄宗相比的话,说实话有些过奖了,但你如果说他是个昏君,那是真的有点过分了。
甚至你说他功大于过,这也不是不行,毕竟他做的这些事情你也无法否认。
可为什么明明一个功大于过的皇帝,最后竟然会有那么一个评价?
其一,修《明史》的是谁这个就不用多说了,那边的那些人,无论是纪晓岚纪大人的四库全书。
还是说后面大清的绝对皇权集中制度。
他们修的《明史》你如果说大概特改那叫胡扯了,因为改史的最大问题不是说删删减减。
而是要和出土的墓志铭,各地的地方志,还有其他的人物传记以及编年体的时间段事件呼应上。
这一点其实很容易看出来,比如为什么很多人说唐史被改动的时候被人反驳,因为他夸张和删减的情况是有的。
但是他基本上是能够呼应的上的。
而三国志方面就有很多地方对不上了,这就是标准的删多了,所以裴松之在给三国志补写的时候就有很多地方纠结了。
当然,也不是说双方谁敢动了,只是这种在带有立场的情况下写出来的史书,就一定会有所删减增加。
再看宋史,那就是标准的赶作业式了。
所以说,明史不至于改动,但是他们不介意在明史上动动刀,比如这里删一删,那里剪一剪。
这一笔着重的写一写,仔细的聊一聊。
加上称呼地对他们老祖宗打的那叫一个狠啊,所以在这一战上,他们直接就给干掉了,最后实在是不得不写了,才弄了一个一笔带过。
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爱,明史里对于朱见深的评价自然不会太好。
而为什么现在在民间乃至整个影视剧,里面他的形象也不好。
这就是传承了,或者说文官集团正式出现的路子了,而且可以说苗头。
成化皇帝时期是能打啊,是真的能打,也真的干得不错。
但是这些人考的是谁?
你不得不说是汪直,甚至包括王越,包括升为山西按察司佥事的孙博,以及那和他一起守卫大同防线的南京工部尚书戴缙、锦衣卫带俸指挥吴绶等等。
还有和汪直亦敌亦友的巡抚汪霖的人,你都可以算到了这个宦官党羽之中。
而之后无论是西厂还是继续重用的东厂,都可以说是重用宦官集团了。
而众所周知,这个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那是天然的对立,所以说哪怕是在明朝,尤其是明朝的中后期对于成化一朝的评价那都不是多么的好。
毕竟文官集团这个名字到底如何的,到底合不合适,但要是让明朝中后期的大量臣子去承认成化前期汪直他们这群人的功劳。
那干脆就等于是承认了宦官的能耐。
这就和学校里当众教导学生,其实退学的比上学的更加有出息一样。
不管这里面有没有真有能耐的,这话是不能说的,也不可能说,这个都和道理私心都没有任何的关系。
所以说,面对汪直这个有名有权有本事的汪直,文官们几乎有了一个统一的敌人,绝大部分的文官在这件事情上默认了这么一个态度。
所以很多人明朝的文官集团特别特别的恶心,而也同样是因为汪直的出现,文官集团这个在后世声名赫赫的东西,终于在这里显露了自己的头角能力。
而在这里,我们也终于发现了一个一直被我们所忽略的问题。
那就是文官集团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说,文官集团就是大明的文臣,那些水太凉头皮发痒的文官,那些架空皇权,陷害九千岁魏忠贤的文官。
那些把持朝政,兼并土地,收拢权利,打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