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的理论依据。
他都不是那种能够忍耐的主儿。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的主张思想。
那是妥妥的莽夫流。
在汉宣帝的支持之下,谷梁学派看似胜利了,但在汉史之中,那可怜巴巴的寥寥几笔,和动辄上百人的公羊学派弟子。
无不证明着汉宣帝的那点算计让公羊学派的人直接踩在了脚底下,最后还给他啐了一口。
之后在失去了朝廷支持的公羊学派广泛利用在了边疆之地。
汉代的“将门”良家子系统也是证明着这件事情,公羊学派的力量依旧猖狂。
而同样在北疆之地盛行的公羊学派到了中原之地,慢慢的就出现了问题。
这也因为匈奴的内附需要让大汉的国民忘记对他们的喊打喊杀,所以打压极致复仇的公羊学派那自然是不遗余力。
举个例子,如果你在北地因为复仇杀了人,那么只要有人说情,便可以将你保住。
就算是没有人为你说情,你去逃亡,也会有人为你网开一面,当做没看见。
就算是你连跑都不想跑,你被判死的可能性也不大。
可在中原.....当年有个叫做徐庶的,为了逃难脸也不要了,名字也不要了,拖累着好兄弟石韬一块逃窜了出去....
求情?
早就有人等着有人来求情呢,来一个弄一个!
所以在汉末时期你就能够很明显的发现,如果提及了游侠儿,多为北地或者江淮之上,那都和某些势力挂钩了。
早就已经不是当年那惩奸除恶,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存在了。
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之中,董仲舒的流派仍然留存了下来,但是那宣扬复仇论调的公羊学派则是逐渐落寞甚至出现了断档消失。
而这种情况的后果,北疆的异族成为了内迁的主要人口来源之一。
失去了公羊学派的支持,异族和汉人之间的仇恨也就慢慢的被抚平了。
虽然在桓帝灵帝时期,并州丢了一大半,大汉也被鲜卑打得和三孙子一样。
但无论是当初的朝臣,还是后期的袁本初,曹孟德都十分默契的忘记了这个事实。
因为相比较于仇恨,小冰河时期和长久战乱带来的人口短缺需要大量的人口填充,而北疆的异族就是最好的来源。
当然,如果仅仅是将他们迁徙进来,那么这仍然不够。
你把你家里的房间让出来了两三间给了外人,然后让他帮你干活作为房租,这件事情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但如果外人越来越多了,那么这个主客之间是不是就容易出现问题。
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很简单,两个前提。
第一,主人永远要比客人更加的强大。
第二,让客人也变成你的人,成为你的一家人,成为你的晚辈。
这样,这个家还是你的家,而你的力量也就理所当然的变得更大了。
可保证第一点对于当时的大汉来说,并不算是多么的困难,虽然并州收不回来,但是打他们,还是没问题的。
可第二点就面对着问题,也就是汉末儒学如何演变成为了魏晋玄风了。
想要覆灭一个种族,要么将他们的人口覆灭,要么将他们的思想覆灭。
前者看似容易,但是却很容易出现漏网之鱼,这一点大汉打空了许多次自己的国力也没有成功就已经成功的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当地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第二条路就理所应当的成为了必要的选项。
在异族人中,无论是羌胡,鲜卑,乌桓,匈奴,亦或者是后期的碣族还是其他的什么种族。
他们并没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