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大汉的官制(二)(3 / 4)

发的战乱和叛乱,还有各路臣子都有可能面临丧命的危险。

最重要的是,皇帝已经只剩下了名义上的作用,而三家乃至混战时期的主公们都好一个亲临战场耍一耍战绩。

当然,也可能是帮对面耍一耍战绩。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了着急的问题,你再去召集什么各路官吏将校,三公九卿来上一场场的会议。

那等他们做出来决策,可能黄花菜都凉透了。

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应对当初的局面,尚书台除了原本的职权之外,不得不加上了那一条,决策权!

所以说,尚书台制度的本身也是应时代的大潮慢慢发展出来的一个特殊性质制度。

他的出现和崛起就是皇帝架空宰相的必然,加上处理政务的速度提升所需要罢了。

尚书台的大哥大就叫做尚书令,下面副手是两个,分别是尚书仆射,左右尚书仆射。

然后在这个体统之下,还有五个部,各部大哥也称之为某某部尚书。

这就是所谓的五部八尚书。

然后各部尚书下面就是自己的小弟们了。

他们的工作流程也很简单,外面的朝臣有想要上奏天子的事情,然后会直接将自己所奏的事情呈奏疏形式交给五部曹掾这里。

等到了五部曹掾这里之后,他们先看一遍,然后根据对应的事情分好类别交给对应的五部尚书之一,从而继续流转。

到了尚书这里,基本上决策就已经下来了。

做决策的是尚书台,但是在尚书台负责总决策的那个人并不是尚书令,而是尚书台的五部尚书之一。

而尚书台的这五部则是对应了后市六部之中的五个,可以算作是他们的雏形了。

尚书五部,分别是吏部曹,左民曹,客曹,五兵曹,度支曹。

对应的也就很简单了,吏部,工部,礼部,兵部以及最后的户部。

至于刑部在哪儿?

那玩意有大理寺卿这一溜儿的府衙呢,顶头衙门还是九卿之一的廷尉,尚书台不需要出手干预。

同时从这件事情的演变也能够看得出来汉代对于法律的重视程度,那是丝毫不下秦国。

因为在两汉时期的特权基本上都是在三公九卿制度之外的这几个特殊部门。

但是在九卿之中也有一个特却,那就是廷尉的特权,不留中!

所谓不留中就是拒绝拖延症,我廷尉解决不了只能交给皇帝,然后你必须立刻处理这件事情然后给我一个决断。

我不管你在干什么,你就算是在造小人,你现在也得先下来和我们商量,商量好了做了决断之后你在去继续干你的事情。

这就是不留中的规矩。

同样这也是为啥很多网文之中,某某主角见义勇为杀了人之后不但不逃还被奉为英雄,然后就被读者挑刺儿的原因。

因为就以汉代的这种对律法的看中,公羊家就因为守着复仇学说差点给他干没了,更不要说别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了。

你在边疆因为情况特殊,如果你背后有人的话,这种“义举”还能干一干。

在中原?

赶紧跑,有多远跑多远,啥都别想,跑就行了。

然后继续说回尚书台制度,五部尚书就已经做了决策,那么尚书令还有他那两个左右尚书仆射是干什么玩意的?

也是决策!

五部尚书将自己的决策传给了自家老大尚书令, 然后尚书令这个时候可以选择说“知道了”。

然后按照这些事情起草诏书,加盖印玺,然后传达天下。

也可以选择另一种手法。

“来来来,咱们聊聊你这么处理你想干嘛,我不同意!”

从而可以在这个决策上面做第二种不同的决策,但是这个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