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诸葛的北伐——宿命之敌(3 / 4)

但是同样在魏国的史书他就不这么看了,而且他也很有道理。

道理很简单。

猜对了!

他们猜对了诸葛孔明的意图。

虽然下一次他们就又蒙圈了

但是这一次人家就是猜对了,本来诸葛亮最好的结果是连陈仓都给拿回来,直接出其不意搞掉出入口。

这样一来,好处又给了孙权那里了,自己这儿没了实质性的好处,而在这一战之后年迈的赵云也是没有熬过那个寒冷的冬天。

让诸葛亮再次折损一名大将。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你们怎么说多可以,看你站在哪个角度上了。

这个他没有公平理性,因为这是一场战斗,你不能为了理性给他说成了平局啊,这才是最大的不理性。

那么在第三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成功拿下了武都阴平并且为第四次北伐做了充足的准备。

而在这个过程之中,曹真也被调离了西线战场,并且发动了第一次反攻,走的就是子午谷。

然后被锤的和三孙子一样,最后连汉军的鸟毛都没看到直接就退了回去,第二年他就没了。

同时第二年也就是诸葛亮真正的军事巅峰之战,第四次北伐!

如果说第一次北伐是他的谋划战术巅峰,出其不意差点做到了反败为胜。

那么第四次就是诸葛亮沉淀之后将自己的军事化为了能力,成功达到了真正的巅峰战争大师。

当然,也就是这一战,那被称之为宿命之敌的两个人见面了。

在这一战之前,卧龙诸葛亮,司马八达之首,他们两个人也就是书信来往,听说过对方的能力和本事罢了。

并没有真正意义的交手,也无法准确的预测出对方的实力到底如何。

而在这一次,双方都对对方有了一个充分的认知。

所依靠的那就是卤城之战!

甚至这卤城之战中,到底是谁把谁给锤了,这都成为了一个问题。

当然这在于正常看过各类史书的人来说并不是问题,不过鉴于某些人哈,只是某些人,非要写下和所有史书都截然不同的史书来证明。

这终于闹成了这个样子。

首先就是三国志,华阳国志,魏书,魏略,汉晋春秋这基本主流和非主流的史书来说。

这第四次北伐就是分成了四个阶段。

上邽割麦,卤城大胜,大雨粮尽,张郃中箭。

但是唐初的蜀汉,编撰的《晋书》来看,这事儿就又不太对了。

因为它把这一战给分割成了两个阶段。

第一,上邽诸葛不敢打,卤城诸葛被追杀。

张郃?

他活得好好的!

这就是现在争吵的由来了。

首先说三国志里面,第一阶段就是二月诸葛亮出兵祁山,这是他第二次走祁山。

紧跟着本应该再次执掌西线战场的大司马曹真挂了个球球了。

所以西线出现了问题,然后诸葛亮直接冲到了天水的上邽重镇。

这个时候曹叡没辙了,将司马懿直接从老巢荆州拎了出来送到了西边让他执掌兵权。

结果这一来一回就不是一个月的问题了,等到司马懿带着人冲到了西线之后,发现在四月份的时候诸葛亮就把上邽的麦子抢割了,是割不是收。

因为这件事情并没有填补了他粮草上的大缺口。

因为那个时候才是四月,说句不好听的,这时候的麦子压根就不能吃呢,只不过是不给司马懿留吃的了而已。

还得让他将粮草给百姓。

等看到了司马懿大军之后,诸葛亮连看都不带看一眼的,扭头就走了。

直接退回了祁山道。

然后司马懿见状之后, 还没有和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