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都得自降三级给大家一个交代。
在卤城之战中直接被你们打成了三孙子,他还不得自杀谢罪么?
就这还敢回去就弄了李严,他是觉得自己人生不够刺激?
所以《晋书》直接写成了这德行,是不是因为唐朝的记载被改编的太厉害了?
哎,肯定是有人要这么说的。
那么就再说一句题外话。
远近史书听近的,这句话就是因为《晋书》写的太过分了,所以后面的那些人直接定下了这么一个近乎于默许的规矩。
也省得后世之人再出这种不要脸的事情。
毕竟《晋书》第一责任人要把司马家的东西拿出来,而司马家写的东西就是根....这个根,有点烂了。
但为什么房玄龄等人还会这么写,其实也是有很大的政治需要的。
同时唐太宗对于司马懿也是评价很高。
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
但是偏偏在这件事情的后面,唐太宗骂人了。
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
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
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这些话说白了就是,唐太宗说,关中人可绝对比蜀人能打的多了。
结果你这么牛的一个人,看到人家诸葛出川了,你明明是以逸待劳,本应该直接暴打人家一顿。
但是你直接闭门不出,丢人到家了。
所以古今史学界对于晋书的评价可以说是比《宋史》还要差劲儿。
宋史只不过是乱,单纯的乱,加上秦桧等人的掺和让很多事情都借助了地方志。
但是《晋书》就直接开始质疑真实性了。
而托了《晋书》这种名气的福,本来并不算出名的《汉晋春秋》直接地位飙升,成为了可信度更加高的良史。
也不知道习凿齿在九泉之下知道了这件事情,会不会感慨一句,都是同行的衬托。
那么用《汉晋春秋》再来看这些事情,我们也会出现很多问题。
那么就是战果到底如何?
为什么在这一战之后,蜀汉竟然没了动静儿,就算是诸葛亮不想要封赏了,为什么汉军内部将领也没有了封赏?
反观魏军这里封赏乱七八糟,各不相同。
先说战果吧,据记载是,甲首三千,玄铠五千,角弩三千。
这里面铠甲五千套,上好的角弩弓三千架都是缴获,那么问题是这甲首三千...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那就是三国时期吧,铠甲是个稀罕物件,所以这是三千个穿甲人的首级。
好家伙,就算是伍长都给他穿甲,三千人是个什么概念?
最起码死个几万人,说实话诸葛亮还真没这么大的本事。
而且要真是这么一个战绩,司马家就算是脸都不要了,他们要写不出来那种话。
其实汉代时期,甲胄的配比就已经很高了,不敢说全部,但最起码八成是有甲胄的。
铁扎甲!
而且这个数字吧,就那么简单的两次战斗,应该也是有些许水分的。
至于封赏问题,这个我们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首先战争本就不仅仅是战争,那还属于朝堂的延续,先不说蜀汉这里。
这一战虽然是曹魏失败了,但是它漂亮啊。
就之前的那些战斗,一伐曹魏前期蒙圈了,二伐折了王双,三伐郭淮不战而逃,然后郭淮费耀两个人还被魏延摁在地上玩命的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