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最数古徐州(六)(3 / 4)

崇祯大明 春秋各半 4799 字 2022-08-01

厌文言文,只喜欢水文。

谁要是水的好的话,他绝对会另眼相看,至于要想升官,还得凭真本事在任职上做出点成绩出来才行。

“嗯,我听说你自认为自己还算是一个好人,知道什么是好人吗?”

崇祯子啊卷宗上,不止一次的看到余进儒对自己的陈述。

好人会贪赃枉法?

好人会欺上瞒下?

若是不被发现,是不是还要继续下去?

可怜的榆树镇百姓们,就是这么信任此人的?

崇祯已经能够想象到,要是余进儒回到榆树镇之后,会被当地的百姓们如何对待,浸猪笼是不行了。

挨一顿打,应该是跑不了的。

把别人的信任,当成了自己可以拿来钻营权术的手段,百姓们只是没啥见识,可不是真的傻。

“草民,草民是这么说过。”

余进儒是见过官员们是如何做官的,自认为和那些人想比,自己真的是一个海瑞一样的大清官。

“朕是看过你的卷宗的,上面说的那些,也都是你德高望重,对了,你今年有多大年纪了?”

“快五十了。”

“年少时聪慧知道帮人,中年时依旧聪明,知道帮人,为何到了快到老年了,自己就变了呢?”

余进儒一时哑口无言。

“我来告诉你吧,凿壁偷光的人,小时候也一样聪明,可长大了也一样是贪官,写悯农的人,看他写诗的时候,有多么的可怜百姓,做官了之后,为何也一样贪得不厌?使他们本性善良吗?怕是不见得。”

崇祯在卫江搬来的椅子上坐下。

顺手接过递过来的茶水。

然后做了一个请坐的手势。

崇祯的话,余进儒在听着,旁边的李长庚和跟随而来的高弘图也在听着。

人性本善,本就是儒家一直在宣扬的一个根本想的理论。

此刻连续的举了两个例子,都在说明人性本善,为何要说“怕不见得”?

“人啊,这一辈子,谁也不能在一个人贫穷或者是发迹之前,就判断出此人是个好人,那不过是他们没机会,没得选择罢了,也只有发迹之后,有没有作恶,才能够判断出他是不是一个好人。”

发迹有很多种。

发财是一种,做官了也是一种。

总之就是,手中有了权利之后,还会不会与人为善,那才是真的善良。

不然就是看起来善良的人,缺少了一个作恶的机会。

“你觉得如何呢?”

崇祯当时发问,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是一愣。

还从来没有从这个方向来思考过问题。

都在争辩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皇上却另辟蹊径,从人成长之后的所作所为来判断一个人的善恶。

至于原本是善是恶,似乎并不是多么的最重要。

毕竟那个时候的人还小,就是为恶,又能做出多大的恶事?

“皇上之言,振聋发聩,臣等受教了。”

李长庚躬身一礼。

争辩了几千年的善恶,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笑话,若是能够一眼就判断出来人的善恶,哪还有律法干嘛?

道德的约束,本就是天成的。

又何必再去宣扬?

“皇上,草民是个恶人。”

余进儒沉默而来半响,忽然说出这么一句话。

崇祯判断不出此人是不是在以退为进,继续玩弄着人心。

“恶人?你只是把自己的所学用错的方向而已,我记得你是熟读大明律的,对于自己犯下的过错,你认为断狱会叛逆多少年?”

余进儒不明白皇上为何说他给用错的方向。

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皇上还是很认可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