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领了任务,一路快马奔回京畿,由武关入汉中。传信的士兵要比他快的多的多,虽然诸葛亮也是精通六艺之辈,弓马也算娴熟,但相较起专业的军士还是差了许多。
是以诸葛亮到汉中之时,文书已经洛阳,送至汉中郭嘉处。
后人戏言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也确实是戏言。毕竟郭嘉死的时候,诸葛亮也才是二十多岁而已。再早几年,诸葛亮还没及冠呢。以天命讲人道,实在勉强。
当然王言是信天命的,要不然他最敬爱的活爹说不清楚,只不过对王言来说,他就是天命。很多时候,王某人还是很有几分霸道的,成长很大。
对于王言的命令,派出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诸葛亮,过来分了他两万大军,以攻蜀郡,郭嘉是没什么想法的。王大将军绝世好老板,英明神武了这么多年,从未行差踏错,郭嘉相信王言的眼光。而且他也看到了抄送过来的诸葛亮上疏文章,还是认可诸葛亮水平的。
既然大将军已经下令,他配合就完了,没有那么多的废话。再者他其实也没有多勤快,以前很想出去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但是干的多了,就觉得没意思了。他甚至时常在想,王大将军一统江山登基称帝以后,他就啥也不干,享受生活。现在有人愿意任事,他也是乐见其成。
况且大将军明令,诸葛亮的粮草由他督办,那就是受他辖制,是可以直接命令的。他明白大将军的意思,就是给这个诸葛亮机会,却又要稳妥的保证不能出更大的麻烦。
郭嘉先前就想寻机翻越巴山,派赵云去了西城(安康市),现在正好,这一路的战事就交由诸葛亮来办,他主要负责另一边,也省的鞭长莫及。
所以他没有跟诸葛亮见面,只是写了一封信交代了一些事情也就不管了,只等诸葛亮的军报便是。
诸葛亮听命行事,没有跑去拜见郭嘉,跟赵云认识了一番,发觉其人温润稳妥,顿感大将军厚待。武将不说跋扈,骄傲也是应该的。尤其王言手下的武将,有一个算一个,全是成名多年的猛将,他们是有骄傲的。
他本还准备着应对将领的诘难,没想到赵云一句废话都没有,完全的听命行事,这让他很开心,却也不免有一拳打到棉花上的感觉。逼没装起来,不舒服啊。
安康城外的军营中,赵云十分谦虚的坐在了下首,问道:“奉孝原本命我率军翻越巴山,攻打宣汉,以入蜀之腹地,未知参军何谋?”
“下宣汉,则我大军可直入蜀地,无有拦阻。然我料曹军必然欲重兵下我西城,意在汉中,更在我京畿之地。来此之前,我亦欲攻打宣汉,然我武关牢不可破,南阳重兵集结,纵是此安康,去将军两万兵马,又余三万之军,可以护佑我后方无忧。
是故,我欲破鱼复江关(夔门),此通荆、蜀之要地,且我南郡沿江驻军甚广,可以东西夹击。曹军若发对岸兵马救援,则我海军可渡江而击,直取长沙。若其不救,江关既下,蜀地既平。纵江关有重兵防守,轻易难克,我军攻之,亦可动蜀地曹军。有百利而无一害,如何不为啊?”
诸葛亮捋着胡子,说的十分自信。尤其看着赵云眼中的诧异,满意的点头,舒服了……
是个人都知道江关的重要性,一旦打下了江关,那么河南的军队便可以长驱直入。而以王言麾下军队的战斗力,一旦没有险阻据守,那么他们就已经败了。
但是反过来讲,既然都知道江关的重要性,老曹自然也是知道的。重兵防守是必然,三五万军队总是有的。所以人们自然就会拔高江关,从而下意识的忽略。
诸葛亮反其道而行,就算打不下江关,也能封锁江关补给。而一旦没了补给,江关能守多长时间就是问题了。同时蜀地的粮食也不少,曹军相当一部分军需就是走的这一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