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斯道长。”
心里不禁想到,潇哥儿跟他爹一个毛病,听老人说他爹拐了个武艺高强的尼姑回家。这潇哥儿更胜一筹,下山就有个色目女道人跟随。
“柱子!在哪嘀咕什么呢,走啦~傻头傻脑的。” “哎~哎~潇哥儿,等等我~” 在石柱的带领下,来到码头旁边一艘成色还算新的蓬船前,一对30来岁的夫妻,带着一个十一二岁,梳着左右两个垂髻的小菇娘,拘谨的站在船头。 “潇哥儿,就是这艘船,我看这对夫妻面相老实,只有一位女小娘,肯定不是劫道的歹人。” 杨潇摆摆手,微笑着问道: “船家,到江城这400里水路,要几天?” “道长,顺利的话要四五天,晚上和雨天没法行船。” 杨潇也不纠正他的叫法,点点头,一步跨上蓬船。 妇人在船头用竹篙撑,男人在船尾划桨,蓬船离开岸边开始顺流而下。 “船速接近4节。” 解下大剑,学杨潇盘腿坐在甲板上的斯塔娜说道。 “大嫂,这顺水而下轻巧省力,你们回程怎么办?” “河宽水缓就摇橹,水急的地方都有拉纤的力夫。” “这钱挣的辛苦。” “这算不错啦,总比种地好,这些年,田亩年年加捐,那还有活路。” 是呀,明末就是陷入了这样的怪圈,年年加捐剿匪抗清,这边平定匪乱,那边又被逼反了。再处于小冰河时期,风不调雨不顺。 杨潇想到士绅免税,商业收不到税。这个老大帝国已经救无可救。我大清真真是捡了个大漏。 几十年的战乱淘汰大量人口,缓解土地矛盾不说。我大清一入关,小冰河结束了。虽然经历了几十年战乱,人心思安,可是我大清残暴统治,200多年反抗从未断绝。 至于什么土地兼备,你的眼睛盯着这么点地方,当然土地不够用,可是放眼全球,多少富饶的土地等着我们华人去填充。 我到这个位面来,世界注定就要匍匐在我的脚下,世界注定要被华夏主宰,咳咳~我不是皇汉,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华夏则华夏之。说汉语,写汉字,遵循华夏的礼仪,才会被接纳。 当然巧克力不算。这个可以让欧罗巴人去改良,说不定过个二三百年,全成了南美、宝莱坞那样的也算不错。 “道长,吃饭了。” 梳着两个垂髻叫小梅的小菇娘过来招呼。 “我来~我来~” 石柱看见小梅端着个大木盘,赶紧接过来。 一罐稠米粥,几个杂面饼子,十来条一指长的小鱼干,外加一碟咸菜。 看小梅努力不看盘中食物的样子,杨潇不用猜都知道,这是客人的,船家一家人可吃不上这个。 杨潇站起来看看岸边,指着前方有码头的地方问道: “船家,前面是哪?” “前面是清溪镇,趁着天色还透亮,再往前赶半个时辰,今晚在太平湖口过夜。” “不用了,今晚就在清溪镇过夜。” “好勒~听道长的。” 在客舱内只有杨潇和斯塔娜二人,石柱可不会跟杨潇同桌吃饭。看到杨潇一碗粥喝完,斯塔娜把端在手里的粥,倒进杨潇碗中。 “娜娜,你说你要是真的封爵后,吃饭的时候怎么避人?你要知道,那时候别说吃饭睡觉,就是方便也会有人伺候。” “师兄,你要创立的帝国,还是这种封建制度?那和鞑靼人建立的国家区别在哪?” 杨潇眨眨眼: “那用你的处理器分析一下,17世纪能建立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