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就叫‘宣报’吧!”
张诚接着又道:“至于宣报的传递,可借助牛胜的车马行,以及永宁商社在各地之分号,这个买卖不会亏。
毕竟我宣大地方本就不缺少要看邸抄之人,而车马行与商社之分号又遍布宣大、京畿、豫北、山东各地,将来更会开拓江南,宣报传递并无费力之处。”
自明代中叶以来,便已有民间报房存在于世。
当时的京城和各省府城中,皆有半官半民的报房组织,他们主要就是传递大明朝廷的宫门抄和上谕、章奏等邸抄内容。
不论是在哪朝哪代,但凡是吃了饱饭的人们都爱私下议论朝廷政事,何况如今在大明各地方上,因为东林党的存在,正盛行针砭朝廷时弊的风气。
所以,朝廷上的邸抄便是他们茶余饭后消遣所需,因为想要针砭时弊,以在众人眼中凸显出自己之能,必要对朝廷政事了如指掌才行。
只不过,这时民间报房出的京报几乎尽是邸抄内容,几乎就是朝廷邸报的翻版,并无任何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言论。
当然,这时的民间报房发行的手抄报,还没有任何的标题和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