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查尔斯·道吉就对江炎问道:
&ney,你对我刚才的作品有什么看法?”
“没看法,挺好的。”
江炎对电子音乐的技术方面真的不太懂。
&ney,我知道你是作曲天才,不要谦虚了。”
江炎闻言,原来问的是曲子的问题,那索性就给人家提点建议吧,
提完赶紧结束,这台上站地他不太舒服。
所以蓝色“编曲”技能在这个时候就发挥了作用了。
你和我聊电音历史和各种技术,抱歉我不太会。
不过你和我聊你们的曲子的问题,那我就是手拿把抓。
如果要说音乐圈专业上的鄙视链,那就是作曲>指挥>管弦>民乐>声乐>音乐教育>音乐学。
江炎作为一个作曲的,别管你是流行还是爵士什么的,也别管你是欧美还是亚洲,你只要是曲爹,在这一块还是相当具有权威性的。
当然江炎也没装比太过,他只是微微提了一些建议,比如这一小节是不是换一换,那里是不是升几个调比较不错?
你觉得哎哟这不错哦,或者说我看这样不太好吧,总之无论接不接受,这交流的目的不就达成了么。
然后我也能结束这无聊的交流会。
于是接下来两人,或者说江炎和台上的中外电音两拨人就慢慢聊起来。
江炎利用现场硬件,把双方的《发往火星的eail》和《飞翔的苹果》都聊了聊。
而这俩作品在江炎的专业眼光看来,说实话,老外的作品确实更加饱满,国人的就有些单薄。
不过他也深知有的话能说有的话不能说,所以对于这个差距他基本就没提。
十几分钟聊下来,中方人员觉得这个江炎确实有几把刷子,别的不说,就说编曲上确实很有见解。
台下的学生们们也是觉得江炎在编曲方面确实厉害,难怪能做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
不过感触最深的却是查尔斯道吉一行四人。
除了编曲方面的专业外,他们觉得和江炎聊起来真的很舒服。
这其实也是有对比的,查尔斯·道吉觉得和目前台上的另外几个国人交流起来其实是很是不便的。
一来因为语言的关系,二来嘛就是差距,而这也是最重要的。
实话说,电子音乐这个类目其实几乎完全与西方,特别是欧洲的艺术音乐连结。
电子音乐在老美,早在1939年就创造出来了,经过这么些年的发展,如今老美电子音乐已经很是成熟。
再看国内,央音这个最高学府直到1993年12月才建立中国第一个现代电子音乐专业教学的独立机构。
虽然这并不代表之前没有电子音乐,《云宫迅音》不就是么,但总体来说,国内是相当落后的。
这其实也很正常,这年头国内比西方先进的还真没几样。
所以相比于目前交流的那几个国人,江炎的出现便让他很是亲切。
这毕竟是在欧美乐坛闯出成绩的,同时又在华语乐坛做到顶级。
中西文化同时结合与一身,这层次就不一样,查尔斯甚至都觉得他能在江炎身上学到东西,所以他自然很想和江炎再深入交流一下,比如电音作品啊,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什么的。
所以等双方愉快地交换了意见,完成了交流,或者说是江炎愉快地完成了指点,接下来在江炎准备离场的时候,那查尔斯·道吉又来了一句:“joey,你的作品带来了么,快拿出来分享一下,没带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边演奏一边聊。”
说着,后边的史密斯还拍拍设备,那表情一脸的让江炎放心。
江炎顿时愣住,我带作品干嘛?
搞错了吧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