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那边格外难受,他们这里同样也是如此。
遥想两年之前,他们刚刚出击时,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宋国出兵三十万人,皆是操练许多的精锐之师,战力非凡。
而泰王本身便是大华皇子,有大义名分在身,更有着方方面面的关系脉络。
最初之时,他们一行是何等顺利啊,大军所到之处,各地望风而降。
泰王更是亲自出面,招降了不少大华之内的将军校尉,以至于短短时间,各处都是如此顺利。
大华世家热切欢迎,喜迎王师。
那些世家在程正的治下,本身就是被打压的,算是不受待见的那一批人。
过去还好说,但在程正的治理下,他们的不少优待被取消,不少利益被打压,自然对程正没那么拥护,心中有所不满。
一方面心中本来就有不满,另一方面又有泰王这位贤王拉拢。
因而在初期的时候,倒是颇有一批人向着他们靠拢,积极投靠。
那时候一切都是如此顺利。
以至于程明与刘升都格外乐观,认真至多一年半载之内,或许便可功成。
尤其是在北方鲁国正式出兵之后,就更是如此了。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在陈安过来之前,他们的一切都是十分顺利的。
但等到陈安来了之后,一切就都结束了。
陈安刚来的时候,他们不以为意。
毕竟一个毛头小子,哪里懂什么带兵打仗。
泰王本身在南方便有庞大的影响力,门客众多,可以轻易的影响大华之内的众多将军。
再加上大宋一方皆是精锐,还有本地世家门阀支持,纵使以三十万对四十万也没什么好怕的。
他们那时甚至还颇为期待,已经联络好了不少人,只等着关键时刻背刺陈安一刀。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两年时间过去了,他们联络的那些人至今都没有等到背刺一刀的机会。
因为陈安根本就不出来。
这就像是一个缩头乌龟,只顾着自己的乌龟壳,对外面的一切根本不加理会。
你骚任你骚,我自守我堡。
就是如此简简单单,朴实无华的一招,让泰王与刘升两人毫无办法。
他们是进攻的一方啊。
自古以来,攻坚永远都是最难的。
更别说陈安为了利于防守,还特意将不利于防守的那些郡县全部给舍了,只给他们留下几座空城。
四处尽是易守难攻的地形,一眼望去尽是一片片堡垒,他们根本无从下手。
大军强攻?
拜托,对方的人比你还多。
陈安麾下大军或许不如大宋一方精锐,但四十万的数字是实打实的,而且并非缺衣少粮之军。
相反,人家就在大华境内,后勤充足的很。
为了方便补给,对方还特意舍了那些后勤线狭长,不利于补给的地方,摆明了一副要长期跟你耗着模样。
这还能怎么打?
最初时候,泰王带人试探性打了几次。
然后他就再也不敢打了。
根本打不动。
若真的一座座堡垒这么打下去,恐怕他们还没走到陈安面前,自己的人已经死的差不多了。
这当然是不行的。
就算泰王愿意,刘升也肯定不能拿着大宋的士兵去这么消耗啊。
硬攻是肯定行不通的。
那就里应外合。
然后新的问题就又来了。
就算是里应外合,也总给有合适机会才行吧。
就像此前,泰王玩的最熟练的一招,就是在两军交锋之时令人倒戈,在最关键的时候给对方致命一击。
这一招的效果是很好,而且每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