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开学了,但临近毕业的李培风再也无课可上,不像上学期那样偶尔还要上两节,这学期他是一点课程任务也没有。
学业上只有听赵清歌的吩咐,帮忙搞一搞课题,若不是开组会,李培风甚至不用进校门,成天在家呆着码字就好。
“溜了溜了~”
刚走出文学院主楼大门口,李培风扫了辆共享单车准备回家,却见到门口有几个学生会的干部,在绿化带的树木前挂横幅,还有摆放宣传牌的。
下意识扫了一眼横幅,七八米长,字有两行;
哟,是关于本作家的?
李培风立刻放下自行车走近了,很自来熟地就指挥起来:“不行,挂的太低了,再往上来点。”
“对对对,这个位置很合适。”
说着话,李培风也上前帮忙往树上系横幅。
一个戴眼镜的男同学转头瞅瞅他,将手中绳子打个死结,笑道:“大作家这么闲,一会给我签个名呗。”
李培风呵呵笑着行,对方却道:“你想签我还没带笔呢。”
那你唠个几把?!你大脑穿刺了你?
李培风没搭理他,跨上自行车一摆手:“各位辛苦,走了!”
刚骑到门口,电话响起,来电人是院长陈书诚。
“你来我办公室一趟。”
“诶,好勒。”
李培风也懒得问为什么叫自己,估摸着可能还是让自己读博留校的事儿,一路上琢磨着如何拒绝。
到了地方,李培风发现房间里不止陈书诚一人,还有一位北华师的教授,虽然之前没见过面,但他从电视上见过其人,也从某些作品的封面见过那张脸……
“这位不用我介绍了吧,你没准还写论文研究过他的作品呢。”
陈书诚起身指了指那一位两鬓如霜满脸笑眯眯的小老头,对方约莫六十多岁,头发白中带黑,脸蛋微胖,一对三角眼下有着两个很显著的眼袋,面相老实又诚恳……这老头看着就挺可爱的。
“余桦老师,您好您好。”
李培风忙不迭地主动上前问好,余桦笑着和他握手:“坐,坐,诶,小伙子真是精神。”
余桦,东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影响力极大,国内外获奖无数,影视化改编作品无数,在文坛属于超一流的地位,于三年前受聘为北华师范大学教授。
这是给我找的博导?
李培风不确定,打算再看看,坐下来等二人开口。
“找你来没别的事情,就是听赵教授说,你打算再于校内办一场讲座,对吗?”
“是,是有这个打算,我刚才看校内已经挂上横幅了……”
陈书诚嗯了一声:“我已经批下去了,但后来一想,你之前已经办过一次,这次再办一次,内容可能会有些重复…正好今天我碰到了余老师,和他聊了聊天,我忽然觉得这次讲座如果让你们两个新老作家来一次对话,应该会产生一些碰撞,也更有意思。余老师同意了,现在我们想问问你的意见。”
李培风答应的痛快:“没问题没问题,我的荣幸。”
余桦笑眯眯道:“其实我看过你的那本《剑与法的编年史》,不过搞不懂如何付费,所以在收费以后就没看了。”
李培风受宠若惊:“真的吗?那太好了,您告诉我邮箱,我直接把章节的电子版给您发过去,您帮我指点指点。”
实话说,他对余桦看自己的书没感觉太奇怪,同为一校师生的身份是一部分因素,《剑与法》的宣传也有影响。最重要的是,大多数传统作家对于网文的都是很包容的。
他们能够接受新鲜事物,也有在看网文,还有一些混的不太好的传统作家偷偷注册马甲,在网络平台上传过自己的作品,不过因为不适应网文风格,大多泥牛入海,无影无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