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沟里了。”
冉良听得一愣一愣地,这家伙从一个坞堡主沦落为流民,这落差也是忒大了些,难怪对石勒恨之入骨。
当然无论是他还是刘遐自己,都不知道,在另一条时间线里,邵续扛过了石勒最早几次进攻,对武艺高超、举家投奔的刘遐青眼有加,还让他做了自己女婿:人的命运真是不可预料。
去往帮会的路七拐八拐绕了几圈,一路上,刘遐抱怨颇多,一直在痛骂石勒。听着刘遐的抱怨,冉良也大致明白了石勒在当地的治理到底成色如何。
原来在石勒攻破邺城后,在张宾的建议下,施行了华夷分治,以缓和矛盾,改善之前石勒在河北恶劣的名声。
对于蛮夷,无论匈奴、鲜卑、乌桓,还是各种叫不出名字的杂胡,甚至从前在石勒军中的晋人,一律平等,称为国人。他们可以像从前晋人那样为官、参军,为了改善“国人”蛮夷的印象,石勒又优选当地士人儒官为这些大字不识的国人授课。
而对于晋人,石勒只选择与当地豪族合作,允许他们自行招募部曲,将流民收纳到自己门下。豪族并不需要出兵,只需要纳粮和出徭役即可,而且完全自治,所以自然也愿意配合这个胡人将军。
正是靠着这些措施,才有了祖逖口中,石勒在河北名望甚重,民心并不可用的说法。
可是,石勒兼顾了方方面面,却遗漏了,或者说有意遗漏了一个群体:最底层的晋人流民。
在“国人”和晋人士族的双重压迫下,很多流民都被迫进入士族的坞堡,成为他们的部曲;或者是改个胡名跟随“国人”,成为他们的家奴。少数流民在各地流落,成为无家可归之人,只好组成帮会,这就是桓景此行前来联络的对象。
其实从这个时代的角度来看,石勒做得并不算差,毕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流民不饿死已经是莫大的恩赐了。即使南边的祖逖,除了少了“国人”这个阶层,在处理流民方面,也是类似的政策:靠着宽大的政策,来稳住士人坞堡主,至于一盘散沙的流民,谁会关心呢?
可是有了桓景,一切就不一样了。
两年以来,桓景从豫州搬到司州。这些流民心中的灯塔也从豫州变成了司州。即使在沉重的劳役之余,他们也在讨论西南边的流民是怎么分到土地的,心中自然多有向往。
而邺城的流民帮会青龙帮,正是以输送逃亡部曲和家奴前往南方为目的,而建立的组织。
两人行至一间草屋外,几个汉子正在刨木头,似乎是一间普通的木匠铺子。这就是青龙帮的“总部”了。
“桓刺史的来使到了,快去报知李帮主。”刘遐招呼周围的木工招待冉良。
几个木工进了房中,而剩下的木工则呆呆立在原地,好奇地观察着这个来使:这来使实在年轻,怕不是桓景手下的世家子弟过来镀金的?
“我该怎么办?”冉良有些无所适从。
“李帮主在屋里面,你在这里等着就好。”刘遐向屋内指了指。
接着他向四周探问一番,突然几个健步,翻过附近的一道矮墙,不见了。冉良心想,刘遐显然是为了守军不起疑心,回到自己先前在城墙下巡逻的岗位上去了。
他等了半晌后,一个身着蓑衣老农打扮的人从房中走出,旁边是方才那几个木工。
“冉良小子,几年不见,居然从一个毛孩长成了个俊后生。”来人拍手笑道:“可喜可贺。”
居然是熟人?
冉良惊讶地看着来人,作为经验老到的探子,他一向过目不忘:不会错,虽然留起了山羊胡须,颇像一个老农,常人肯定认不出来,但来人正是他从前在乞活军的老头领——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