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头强自嘴硬,空气中却飘来一阵香味。此时一股南风突起,不过是平凡的豆羹气味,在守军看来却如佳肴一般。他的腹中轱辘地响了一声。
他向城下望去,只见晋军在城下竖起无数炉灶,香气也随风飘过来。
他还打算叫骂,可身后已经出现了争执的声音,城中军心已然开始动摇。
这时城中守将郭敬也出现了:“将士们,桓刺史做了承诺,若降可保不杀。”
内城上守军尚在迟疑间,郭敬又说道:“若论该死,我与石勒本有交情,然而大晋有德,除了石勒之外一律可以赦免。诸君初入行伍,亦无亲眷挂碍,何必为了石勒而死?况且投奔晋军,在司州多能分得几亩田地,为大晋守卫西疆,岂不比在河北混生混死舒服?”
此言一出,城头的军心愈发动摇了。
原来郭敬本并州大户,在年轻时与石勒相识,多次在石勒困厄时候予以资助和救济。后来在石勒发迹之后,因为与乞活军有勾连被石勒手下抓住,将要斩首之际,被石勒救下。两方算是互有恩信。
在守军看来,连作为石勒的亲信的郭敬,投降桓景都没事,就更别说他们这些方才入伙的家伙了。
于是在商议一番之后,内城的城门也缓缓打开了,百余衣着残破的守军抱头而出。新军将士上前检查并无携带武器之后,就列成三队,被领去新军灶上喝豆羹不题。
“郭将军好口才!”桓景夸赞道。
“还是桓刺史指教得当……”郭敬脸不变色地说道。
其实他早知自己凭借晋人的身份,从前在并州也算世家大族,在晋军处多半也能保个不死。上面赦死分田的一番话,全是桓景教他说的。至于从前年少时与石勒的交情,不过是作为大户的自觉,不值一提。只是没想到那个羯人少年记了那么久。
桓景耸了一下肩膀:他之所以赦免郭敬,倒也不是因为他什么大族的身份,完全是在以千金买马骨罢了。这种人得捏着鼻子养着,但万万不可重用。
在等待内城投降的三日之间,李头也已经借由河北流民间的渠道,致信襄国、邯郸、河间等地的流民首领。
同时,依照计划,新军一方面令李头传给各处流民自己将会给投降积极者分田的消息,一方面又散发各种早先印刷在新式纸张上的传单给各处坞堡主。
相信不久之后,石勒治下流民便会群起响应,遍地烽火之下,在得知邺城守将投降无事之后,石勒在河北的守将也会更加倾向投降,而非负隅顽抗。
那时祖逖也该攻下枋头了,两军合师一路北上,岂不是能威震幽燕?
可奇怪的是,这段时间,石勒却毫无反应。
桓景本以为石勒会迅速回援邺城,所以才不断派出斥候监视西北方向刚刚出发的石勒的动向。可前几日来,接到斥候来报,都是说石勒在攻打并州的壶关,今日刚刚传来攻克的消息。
自己攻邺城至今凡七八日,消息早就传到了并州,难道石勒真的会愚蠢到敞开了腹地让自己闹腾么?
壶关之后就是太原,难道石勒真想击破了刘琨再来回军?
可是刘琨岂是那么好对付的?
于是桓景又试探性地朝邯郸进发,邯郸的守将本是冀州刺史邵续手下的晋人郡守,守军比邺城还少,且都是新兵与当地坞主的家丁。在收到郭敬的劝降信之后,加之流民一起事,也顺势投降了桓景。
十五日之后,新军继续进占邯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