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大将军,唤尔刺史出来!”
这时司州军营门缓缓开启,一将骑青马而出,正是桓景本人。他扶辔下马,在敌军射程外,遥遥拱手道:
“久仰大将军之名,今日幸会。只是司州去江州两千里,将军不去讨伐盘踞江州的山越及杜曾余党,却来此间何为?”
“南阳乃荆州故地,故而替吾弟收回管辖。荀崧守土有功,已迁至长沙任太守去矣。至于此次率军来此地,还是来会会司州的桓刺史,毕竟以后使君就是吾弟的邻居了,还是得多帮衬帮衬。”
王敦见桓景也还算不卑不亢,语气也软了一些。
“荆州刺史收回南阳自是妥当之至了。至于将来若是荆州有难,我司州自会协助,这是臣子的本分,不是帮衬不帮衬的事情。”
王敦说话再客气,别人可是带着大军来的。于是桓景也没有客气,只是绵里藏针地承认王廙对南阳的占领,却不提帮衬的事情。
见桓景没有什么顺从的表示,但也没有撕破脸的打算,王敦一时不知该怎么开口。一旁王廙见兄长在思考,于是按着士人习惯,来寒暄几句。
“听闻并州刘司空死于国事,惜哉惜哉!”
“死于国事,确实是家国不幸,不过听闻大将军与刘公有宿怨,其真耶?其假耶?”
王敦当然不会公开自己和刘琨的私怨,但既然了刘琨,他突然想到可以借题发挥一番,来试探试探桓景的深浅:
“宿怨之事,不过当初同为金谷园常客,文人相轻罢了。不过足下北征而还,可知刘公故事?愚以为,此次刘公死国事,实在是他自己的责任较大。”
“此话怎讲?”
王敦浅浅一笑,眼睛紧紧盯着桓景脸上的反应:
“当初飞龙山一败之后,石勒追击刘司空甚急,那个时候刘公就该投降了。毕竟司空本是我晋要员,如果落到石勒手上,石勒肯定当个宝贝善待。如是则可效先汉李陵之事,假意投降,待尔司州之兵北上,再来反正,岂不是能全身而退?”
桓景也报之一笑:
“大将军此言差矣。大丈夫死则死耳,怎可轻易偷生变节!靠变节留得一条性命后,又有何面目居于天地之间!诈降往往成为真投降,像故汉李陵那样,最终都没能成功反正。刘司空,死得其所,勿复多言!”
王敦之所以问自己刘琨的事情,并不是因为想知道自己对刘琨的看法,而是想试试自己是怎样的人。如果要显示出自己是个可以巴结的人,那么尽可以对王敦的提议表示赞同。
但那样一步退则步步退,倒不如拿大道理把王敦的话噎回去。
现在王敦是彻底明白桓景的立场了,这小子并不上道。但现在司州兵马已经在大路上布好了阵势,远远望去,至少有五六千之数。在这狭窄的山间谷地,自己手下数万人不见得能够突破这数千精锐,即使突破了,自身也是损失惨重。
若是在此地撕破脸,又不能极其轻松地击败桓景,那么祖逖反而会轻视他。
王敦犹豫再三,只是拱手哄道:“桓刺史果然豪杰,王某痴长许多年岁,到底见识不如。”
可随后他的军队并无动静,两方就这样僵持着,王敦一面让弟弟和桓景有一搭没一搭地寒暄,一面悄悄地询问一旁的斥候:“小路周刺史有无进展?”
“未有消息来报。”
王敦心中焦急,现在要让桓景屈服,只有通过武力试探一途,他又不想拿自己的嫡系冒险。所以就让周访这个荆州的地头蛇,带兵走小路试探。也不知情况如何了。
若王敦是个足够细心的人,或许会发现桓景在和王廙的同时,眼睛时不时地朝后探望:桓景也在焦急地等着另一条小路上的消息。
毕竟自己身后其实根本没有几个真正的兵:这强凑出来的六千人,几乎全是叶县和昆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