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田间小路两旁也早已挤满了不顾酷暑围观的人群。自从保甲长出逃之后,村里已经几日没有秩序,人心惶惶,一听闻城里来了大官,百姓赶紧跑出茅屋探看,竟然将阡陌堵住了,桓景的马队根本走不开道。
正当新军将士准备劝人群离开之时,桓景令将士不要行动,自己下马,走到了众人面前。众人憋了一肚子话,但现在亲眼见到刺史前来,却不敢开口。
“乡里保甲何处去了?”桓景见村里前排一个精干的汉子,觉得这大概是个比较有主心骨的村民,于是先找他来问情况。
“早就逃了,他们原来就和粮商有来往,消息都比我们这些土老帽知道得早”,那汉子挥手擦着汗:“刺史,我只有一言相问,蝗灾要来的事情是真的吗?你们会放弃司州吗?”
“蝗灾要来的事情,是真的。”桓景停顿片刻,还是准备告知百姓真相。
先前的传言被证实了,村民一下炸开了锅。原来,更多的百姓愿意相信,蝗灾是上天的旨意,根本就没法抵御。从前朝廷在洛阳的时候,天子脚下尚且无法治蝗,桓景仅凭一州之力,更兼外敌环伺,又如何顾得上百姓。流民们早就听闻,当年军中缺粮的时候,这些将军们最早放弃的就是治下民众。好点的如苟晞,会将食物都攥在手里;而糟糕的如张方,甚至会拿百姓做粮食。
人群中遍是哭声、骂声,永嘉四年的大蝗灾犹在眼前,百姓好不容易得以重新安居,却又要遭此离乱。
但人群的声音被另一个更大的声音盖住了:
“但我不会离开司州,离了司州我也没地方去。我要和你们一起治蝗!”
百姓们将信将疑地望着桓景:信是因为自从桓景来到司州,司州确实安定了两年;疑是因为这种与民同在的高调,百姓在元康年间的战乱中早就听得麻木了,这些士人一个比一个能说,但是事后不认账者大有人在。
“桓刺史,我相信你,可我们怎么能相信你手下的官吏呢?朱司马,跑了!你先前安置在此地的保甲长,也跑了!”
村民们看到的现实就是,襄城的军事长官溜了,而本村的首领,也溜了。面对这些事实,确实很难产生安全感。
“朱司马跑了,是我用人不明。而保甲长本来就是村里的士族吧?是我不该让他们继续主持村中事务。
“我今天会让我的亲卫来担任村中的保甲长,他们在村里,就如我在村里。从前每十日,从洛阳都会发来官文,诸位都有观看么?官文中所言,从未有不应的吧?官文中的话,就是我的话。”
自从桓景制作印刷机后,官文得以每十日下一次乡。村民们对于洛阳官府的全部认知,也就在这十日一次的官文里。至少这两年来,官文中说的东西都应验了。而新军本来就是由流民构成,南征北战、军纪严明的故事,大家都有所耳闻。这两样东西,正是百姓最为信赖的。
此言一出,百姓们纷纷拜伏于地。桓景指派了两个侍卫暂为村中保长,又从本地军府中抽调了十余人任甲长,以指挥百姓继续刈麦的任务。
“你们好好割麦,才有粮食。而我们司州官府也在江淮一带购入粮草。若是有粮食在手,何惧蝗灾?”
村中并不缺粮,缺的是对抗蝗灾的信心,以及对官府的信心。
烈日下,百姓陆陆续续回到自家田地上,新委派的保甲长开始清点村中人数。而桓景则马不停蹄地赶赴下一个村落。
这样整整三日,桓景、温峤、卞壸、邓岳分别下至襄城郡中各处保甲长逃跑的村落,总算是成功让百姓安定下来,刈麦得以顺利进行。
然而襄城郡的流言逐步平息下去的时候,洛阳所在的河南郡又传来了蝗群已经到达其西面弘农郡的消息。
待桓景赶紧回到洛阳时,听斥候们传来情报说,在两郡边界处,已经可以看见天边蝗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