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阴元、韩璞二人的劝阻,执意带兵进入长安。
不过,张寔倒也没有谋夺天下的意思,只是出于一时冲动,想让自己这个女婿见识见识自己的利害,至少凡事多过问他的意见,再给自己和家眷多加些爵位。所以自从抵达长安之后,凉州军也秋毫无犯,连桓景的家眷也未曾侵扰。
随着凉州军卸甲以示诚意,一切终于都安定下来。这次长安城的突变,未曾造成一人伤亡,实在是万幸。
但也是到了这个时候,桓景才开始有些后怕,幸亏长安守将游子远和长安的守军尚且忠于自己,而且军队从晋阳撤离还算果断。否则若是自己在晋阳前线鏖战,而后方出事,那么就全完了。
稍稍一复盘,桓景就发现了关键。张寔虽然自傲,但也算是依天子诏令而行,并没有真想谋反。而凉州军如此快地倒向自己,加上在张寔出行前的劝阻,也说明凉州的士人不想和自己为敌。
那么一切的肇始还是在于司马绍。自己待这个聪明天子太松了。
从前阅读史书时,桓景也觉得权臣都是大恶人,而被权臣挟持的天子可怜之至。比如董卓如何凌虐汉室,曹操如何挟持天子,在作为读者的桓景看来,都是些大逆不道、残害忠良的恶行,是要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
可现在,权臣竟是我自己。
掌握着军队和权力的权臣,与掌握着名分的天子,有着本质的矛盾。权臣的手下想要权臣再进一步,登上帝位,自己也可做个从龙之臣;而天子则会认为指挥军队、行使权力的权臣本身就是威胁。所以自从伊尹以后,除了少数情况之外,权臣和天子之间,总得倒一个。
而唯二的例外,无非是周公、诸葛亮,他们都鞠躬尽瘁,并最终还政于天子。原因说简单也简单,周公和诸葛亮没有什么私心,也没有篡夺大位的野心;而作为被辅佐的对象,周成王和刘禅,要么弱小、要么才能平庸,所以倒能相安无事。
但桓景不禁扪心自问:你真的想做周公么?
在迎立天子后的这几个月里,桓景在名分上甚为谨慎,只给自己加了大将军、尚书令和雍秦二州牧,也没有弄什么“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花样。侍奉司马绍也算周到,并无逾矩的行为。饶是如此,司马绍显然还是不甘心做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关中是自己打下来的,帐下军队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文臣武将都是自己的亲信。若非考虑到统率天下的名分,桓景本来可以不必立这个天子的。
何况司马家的天下本来就是偷来的!
想到这里,桓景不禁捏紧了拳头,心中真想像后世高澄那样暗骂:“朕!狗脚朕!”
事已至此,君臣之间显然不再可能有什么情分了,是时候做个决断了——
他于是带着亲卫径直进入未央宫,伴随着铠甲撞击的声音,和如林的戈矛。宫中的侍从作鸟兽散,避之不及。司马绍身着冕服,端坐在龙床上,坐得笔直,声音却微微发颤:
“大……大将军凯旋而归,实乃天下幸事!”
桓景微微一笑,毫不客气地顶了回去:
“既然是天下幸事,陛下为何如此害怕?”
司马绍涨红着脸,不能回答。
“听闻当初诸葛武侯北伐之际,正是大败宣帝,获甲首三千之时;可那蜀后主却以思念为故,实则疑心武侯,召他回成都,故而功败垂成,这才有了大晋的天下。
“如今晋室倾危,臣带着全军孤身在并州血战,却不料竟然使陛下害怕。陛下可不要学刘禅啊!”
虽然桓景完全把演义和正史弄混了,让真正熟读三国志的卞壸不免摇头,然而暗示的意思却是清楚的:和诸葛亮一样,治权、兵权都在自己手上,自己可以选择像诸葛亮那样做个忠臣,也可以选择不做。
“有小人劝朕说,要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