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2 / 4)

企业都陷入了这个误区,要是几年前就搞企业的制度改革就好了。其实,侯大宝是个很能干的人,在大学里学经济管理。他上任后,酒厂已经在走下坡路。中层干部都是原厂长的人,他曾经在全国各地招聘优秀管理人才,接过新将军和老元帅闹对立,弄得更糟,他也曾经试图搞股份制改造,因为包袱过重,县委乡政斧怕麻烦,银行怕风险而搁置,现在的企业难哪。”

李家涛也知道,侯大宝是武装部长侯跃军的侄子,也是侯跃军最为看重的晚辈,当初为了能让侯大宝到这个享受副处级待遇的企业里任职,侯跃军使尽了浑身解数,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关系。可惜前半算计也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个老道失算了。

这个时候,县委书记于秋林的电话打断了李家涛的沉思:“家涛,我刚才到卫生间了,额米有听到电话。这两天我家里出了点事情,老伴病了,很严重,现在京城治疗,需要我去一趟。我已经向市委请了假,准备去陪几天。刚才组织部长汪民飞给我打来电话,说了有关清欠工作的安排,很好,我完全同意。只是汪民飞同志好像有些压力,这个同志还是不错的,过去在一起有一些磕磕绊绊是难免的,共事嘛,不能计较太多。另外,汪民飞同志提出换届的干部问题,我看可以先考核吧,等我回来暂么再商量,你看行不?”

于秋林的这番话让李家涛只有说行,一切人家都说的在理,说得那么平静,语气是在同你商量。人家妻子有病,你有天大的事情能说什么?人家要走,而且已经向市委请了假,你有什么不同意的?人家的岳父好歹也享受过正厅级待遇,你能抗得过吗?

范夏开看李家涛又沉了脸色,忙搭腔道:“京城来的卢总中午安排了便饭,我们一起过去吧。”

这个卢总李家涛见过,也是李家涛迄今为止见到过得素质最高的企业家,老家也是罗湖的。

卢总叫卢清华,可不是凡人,他是文革后第一届研究生,早在上山下乡时候就入党了,受过正统教育,熟悉党的历史,深谙正统意识形态及其语言方式,以至于在言行中总要透露出那个时代的特征,喜欢用那个时代的警句,口号,喜欢从哲学的角度思考问题,话经常说的高屋建瓴,富有哲理。

卢清华毕业后留在中央党校教书,李家涛虽然没有去中央党校学习过,去对卢清华早有耳闻。而卢清华也一直很关注李家涛这个新任县长,可以说早在李家涛大学毕业前发表《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时候就很关注,这次卢清华有回罗湖投资的意向,主要也是冲着李家涛来的!

李家涛一路上都在思索如何把卢清华拉下水,让他在罗湖投资。李家涛知道,这个卢总可不像一般的暴发户那么容易对付,人家对罗湖的县官才不会顶礼膜拜。

卢清华多大的官没有见过?

什么才是这位卢总的软肋呢?李家涛思索着,比较着与卢清华的交往过程,寻找着卢清华的特点。

李家涛最后终于想起来了,这就是理想、责任、牺牲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领袖精神”情节,抓住卢清华的这个东西,不信留不住他!

卢清华这次回来,自然是也有想法的。现在京城发展太快,项目也越来越难做,必须另避蹊径,也正好趁这个机会,和李家涛这个思想超前的青年官员聊聊。

李家涛一行刚回到县委招待所,卢清华就后脚走进房间。

李家涛赶紧站了起来:“卢教授,有失远迎,下官怠慢,罪该万死。”

卢清华就打趣道:“尔等公务在身,何罪之有?卢某闲云野鹤,省亲故里,倒是给父母官添乱了。”

因为在场还有其他人,李家涛觉得不必再这样贫嘴,就笑着说:“这次多住几天吧,这位是县府办主任范夏开。”

范夏开就笑着说:“我和卢总早就认识了,我们罗湖的项目都是卢总的线,有好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