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结果,到1883年帝国铁路里程已经达到了17万公里,这些铁路都是标准的2500毫米宽的铁轨,这也是中国自己的标准制度,而目前以英国为首的国家基本是英制的铁轨是1250毫米的宽度,英国人以两匹马的屁股的宽度制定的标准在帝国工程师看来简直是垃圾,2500的铁路不仅运载量是1250的的数倍,在铁路运行的稳定性上也不是后者可比的。当然消耗的钢铁也多,但宽轨铁路的实用性可以弥补这一消耗。
和钢铁作为工业发展指标相应的是帝国的农业发展,具体的指粮食的发展,帝国农业目前搞不出先进的杂交水稻但化肥和种子改良至少勉强已经够用了,到1880年中华帝国本土基本实现每人每日人均粮食三到五斤稻米,这还只是稻米还有其他如奶制品、肉类、和水果类也十分充足,还有一些零食和副食品。帝国政府农业部划归了湖广地区、高棉安南地区、藏南地区以及兰芳国为帝国四大粮食生产基地,等这趟林斐的访问最后暹罗也许也会成为帝国有一大粮食生产基地。
而东北地区更是帝国的大豆生产中心,从1870年开始东北大豆已经占据了全球市场的90基本垄断了世界大豆产出;帝国的鲜茧、生丝占据了全球产出的99;茶叶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八成;此外中国的捕鱼业尤其发达,北海渔场长达6个月的休渔期和远赴秘鲁、纽芬兰渔场的远洋船队可以保证老百姓充分的肉食需求;更不要说帝国拥有蒙古和中亚两大畜牧业农场,老百姓就算吃不到高档的肉类,但猪肉还是比较充足。
粮食可是比石油更加具有威力的武器,人的任何发展都是建立在吃饱的基础上的,你吃都吃不饱能干什么事,后世四大粮食公司垄断了全球的粮价,如果不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后世的美国还要更加无法无天。
在海洋贸易方面,根据帝国商业部统计局的统计到1880年帝国商船总吨位已达到688.8万吨超过了英国的584.67万吨位居世界第一。在1880年之前中国的海商主要热衷于相对安全和近距离的亚洲,1880年随着帝国主导建立起“环太平洋—亚洲贸易组织”的低关税经济同盟,海洋贸易才算是热门起来了,以前前往非洲和欧洲甚至美洲贸易跑海路的基本是国内财团的船队,现在即使是一两艘小船的个人和公司也开始进行远距离国际贸易。
教育事业一直是帝国最大的财政投入,到1880年中华帝国的人口识字率已达到78.8,全国不识字的基本就是老人了,而军队里的识字率已经达到了100,中国军队基本是世界上文化素质最高的了,这一时期的德国是96.4、英国34.9、法国41.6美国28俄国最菜10.7(正史上俄国还要低)。
除了教育中华帝国现在最让欧洲人羡慕的就是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中医的强化和西医的推广最大程度的减少了老百姓的疾病痛苦,医疗保障体系虽然加大了政府的财政支出,但相对的老百姓健康的生活才能更好的生产。中国的医疗卫生也是列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很多欧洲的贵族或有钱人纷纷选择来中国医院生产,前面说到德国的威廉二世就是在中医的调理下治好的。
困难还是有的工业上中国已经开始了由蒸汽工业向电气工业的转型,可以说未来中国还将站在工业化发展的第一线,只是转型是一件艰难而痛苦的事情,不是每个工厂主都愿意出钱更新机器,即使有国家的政策补助。
经济方面最重要的一块是金融了,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的弱项,传统的银行业和现代银行的运作方式完全不一样,中国本土的银行家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是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不过林宏造的生化人可以说是撑起了帝国银行金融的一片天。1868年号称欧洲第七帝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曾调集大量的资本进入上海的金融市场准备搞一把,帝国证监会第一时间发现了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