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实在难以坚持。
苏城虽然不愿意在竞标期间和台塑勾勾搭搭,但竞标一旦结束,他就无比的需要台塑了。
王胜听明白了,却不好许诺,陪着笑了两声,道:“台湾政府不会同意的。”
“不一定是大中型的台上,中小型的台企,我们也欢迎的。
我的那些邀请函,大家应该都看到了吧。”
“电视上都播了,说你居心叵测呢。”
苏城笑的畅快,道:“要的不就是这样的效果。我找上面要了很多优惠政策,基本上,海沧计划时有的优惠,台商来了,我们都能给出来。”
王胜说话一向飞快,想也不想的就笑道:“应该是台商来了,海沧计划时有的优惠,才会交给大华吧。你们拿到了15万亩的土地吗?”
“1万亩的土地。剩下的5000亩要等这1万亩土地用掉了,才给我们使用。不过,我担心的不是土地的事,确实是产业链的问题。我们需要大量的中小企业来海沧建厂,消化未来生产出来的乙烯,我想,这些企业也有降低成本的冲动吧。”苏城停了一下,问了出来:“台塑是否能够居中协调?”
中小型台企和大多数的华人企业一样,此时都艰难经营着一些中低端的制造业,原料成本和灵敏性是决定工厂生命的要素之一。可以说,许多工厂主稍有不慎,就会失去继续经营的权力,因此,现在并没有留给他们选择政治的权力。
在台湾继续生产,还是迁移工厂到大陆,归根结底是一个现实的考虑。并不会因为大陆的态度积极,台湾工厂主就会到大陆来。只有当大陆的优惠政策和低成本战略奏效,证明自己的性价比超过台湾,超过马拉西亚,超过印尼和越南的时候,工厂主们才会选择迁徙。
苏城以后世的眼光去看,可以轻易的发现,自90年代以来,随着大陆的基础条件日益接近亚洲四小龙,产业转移到大陆的就越来越多。台商迁厂到大陆,几乎变成一种常态化的事情。但是,自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以后,大陆的运营成本逐年上升,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的提升,又将许多台湾、韩国的工厂逼到了内地或者越南等新兴国家,甚至在美国提出补贴以后,有工厂迁回美国本土生产的。
整个过程,从宏观上来看是非常顺畅的。投资客就像是没有思维的细胞似的,追逐着金钱的脚步,没有丝毫的停息和犹豫。
当然,投资客本身也许是有过思考的,但正是他们追逐资本利润的思考,制造了市场流通。
苏城也因此期望能用优惠政策和低廉的成本,将资本细胞们,重新拉到大华的海沧基地来。10年或者20年以后,那个时候的海沧基地衰老了,大华的资本积累也多了,自然有的是机会讨论产业转移。
王胜打来电话,也是得到过授权的。他约略的考虑了一下,就道:“台塑居中协调自然可以,但总得有一个名义吧。”
“你们想要什么名义?”
“大华石化公司的股东。我们愿意出资的3亿美元,收购大华石化公司的30%的股份,同时和大华实业共同出资,经营海沧基地。”王胜飞快的说出了这句话。
大华石化公司的资产根本连3亿美元都没有,它的名下虽然有一些技术和专利,但更好的国外技术和专利,明码实价的出售,也用不了3亿美元。台塑买的等于是一个有海沧计划的空壳公司。
3亿美元买一个机会,这也算的上是大手笔了。
苏城呆滞了好半晌,接着醒悟了过来,王胜是讹自己呢,这是以进为退了。他立刻笑了,说道:“台塑不是真的想买大华石化吧。你们如果加入了海沧基地,台湾政府能善罢甘休?30%的股份说不定比100%的股份还糟糕。”
王胜笑说:“不试试怎么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