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哪来的订单(1 / 5)

超级能源强国 志鸟村 4589 字 4个月前

苏城带着五郎和张超,郑重其事的前往发改委。

丁志鹏在发改委的同事,即使级别不高,也属于中国高层的储备干部,苏城如今也难得到这样的机会。

别的不说,再过20年以后,里面出三五个正部级干部根本不用奇怪,多两个国级领导,也不是什么匪夷所思的事儿。

照苏城的想法,以丁志鹏的资历,无论请来几个相好的,估计都是前途远大的骨干,能提前认识一两位,那是再好不过了。

带着这样的心思,苏城敲开了丁志鹏的办公室。

“苏城来了。”丁志鹏亲自开门,笑呵呵的道:“秘书去布置会场了,只能我来了。坐,歇歇脚,我们再过去。”

苏城惊讶于他说的会场一词,苦笑道:“你不会把中船的领导,都给拉过来了吧。”

“哪能呢,中船的干部有七八位吧。”丁志鹏摇摇手,道:“到地方你就知道了,大家都把后面的事情全给推掉了,准备和你好好谈谈大华船业的模式,看样子,光是大华船厂,就能带动不少的就业岗位啊。”

丁志鹏说话间,笑容灿烂,与平常的严肃形象判若两人。

就某方面而言,丁志鹏是看着苏城发展起来的。大华今天的成就,和他五六年前的判断和决定,有着相当的关系。

因此,就丁志鹏的角度来说,大华的成功。从侧面说明了他的绝佳判断力。丁志鹏因此也愿意看到大华的成功。

他对苏城的态度,和别人相比。就迥然不同了。

苏城随意的坐了下来,笑着回道:“船舶产业链的确能够解决很多的就业岗位。不过,这就要看你们的安排了。发改委有要扶持船舶企业的意思?”

“还在调研阶段,我也想问你,你觉得什么样的扶持,能带来多少的就业岗位?”丁志鹏的问题看似简单,回答起来就太艰难了。

苏城想了一会,才迟疑的道:“就短期效益来说。政府补贴,政府采购和‘以旧换新’一类的扶持政策,能带来最直接显著的效果,但政府的成本也将显著提高。长远来说,融资状况、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是决定国内船企的根本性问题,虽然我们经常说要做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但目前的状况,扩张产能和低价接单,还是中国企业存活的唯一渠道……而且,扩张的产能,也可以解决国内的就业矛盾。”

丁志鹏本是大致一问,未料到苏城竟给出了近乎精准的答案。不禁眼前一亮。

尤其是最后一段的产能扩张,和国内专家教授的观点相悖,却更现实而有意义。

这也是苏城以后世的眼光来看待90年代的问题,而做出的结论。90年代的中国人,自卑而自豪。他们刚刚买入世界经济浪潮中。刚刚开始赚到钱,但又看着国外的企业莫名眼红。

国外的企业。做的活少,赚的钱多,接的单少,得到的利润多。

因此,国人常说产业升级,结构调整……

然而,以苏城的眼光来看,90年代的中国,哪有什么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空间。

最起码的一点,这个国家有8亿的农民,再没有什么产业结构,是比中国农业的附加值更低的了。

不想办法将8亿农民中的大部分变成产业工人,这个国家的产业调整就是无根的浮萍。

甚至,90年代初期考虑农民问题,都属于好高骛远。

自93年开始的下岗浪潮,将带来5000万人的再就业问题,比德国的适龄工作人口还要多。换言之,就算1993年的中国人开始发奋图强,把德国的所有工作机会都承揽过来,也不过解决了下岗再就业问题而已。

产业调整什么的,不仅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还会制造更多的问题出来。

用不着苏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