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位于印度的南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但印度自独立以来,一直将印度洋视为自己的内湖,将印度洋视为印度海洋战略的核心,企图称霸整个印度洋。那印度洋到底是不是属于印度的呢?它的地位和价值又有哪些呢?今天在这里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一、印度洋自古就有,不属于印度
印度洋是世界的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印度洋是在中生代(距今6500万—万年前)南半球贡德瓦纳古陆解体时,印度、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的漂移而形成的,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大洋。
印度洋的面积为7056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19.5%;体积为万立方千米,约占世界海洋总体积的19.8%。印度洋的平均深度仅次于太平洋,位居第二,包括属海的平均深度为3839.9米,不包括属海的平均深度为3872.4米。最深为9074米。
其实,印度洋在古代称为“厄立特里亚海”。在古希腊时期,着名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484~425年)所着《历史》一书,及其编绘的世界地图中称为“厄里特里亚”(ERYTHREA)希腊文原意为红色,全名意为红海。初时指的可能就是现在的红海,以后穿过曼德海峡发现还有更大的海域,遂用这个名称泛指整个印度洋。到古罗巴时期,印度洋被罗马人称为鲁都姆海”,但这个名字只不过是希腊语“厄立特里亚”的意译,也是“红海”的意思。
“印度洋”这一名称相对出现得较晚。公元1世纪后期的罗马地理学家彭波尼乌斯·梅拉可能是最早使用此名的人。公元10世纪,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编绘的世界地图上也使用了这个名字。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东航寻找印度,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进入这个大洋,只是因为这片大洋整个在古印度大陆的南方,为便于记录便将沿途所经过的洋面统称之为“印度洋”。
1515年左右,当时中欧地图学家舍纳尔编绘的地图上,把这片大洋标注为“东方的印度洋”,此处的“东方”一词是与大西洋相对而言的。1570年奥尔太利乌斯编绘的世界地图集中,把“东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东方的”,简化为“印度洋”。
之后,这个名字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通用的称呼。印度洋在我国古代被称为“西洋”。我们平常所说的明代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就指的是印度洋。
印度洋并非印度的内湖,印度对印度洋的实际控制有限,只有德干半岛两侧的200海里以内专属经济区。印度洋是全世界共同的财富,沿岸的每个国家只拥有12海里的主权范围。印度曾提出将印度洋变成自己的海洋,这是英国殖民时期的战略构想,但并不合法也不合理。
因此可以说,印度洋并不属于印度,而是世界四大洋之一。其名字来源于地理学家在绘制世界地图时将其标注为东方的印度洋,只是因为离印度较近。印度洋并不是印度的,而是整个南亚的海洋,印度洋这个名称只是继承了古代印度的名称,与印度这个国家没有直接关系。
二、印度洋的重要价值
1、位置范围
印度洋西南以通过南非厄加勒斯特的经线同大西洋分界,东南以通过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经线与太平洋联结。印度洋的轮廓为北部为陆地封闭,南面则以南纬60°为界,与南冰洋相连。北部为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西为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为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印尼)和马来半岛,南为南极洲,中为英属印度洋领地。
印度洋属海较少。内海有红海和波斯湾;边缘海有西北部的阿拉伯海,东北部的安达曼海,东部的帝汶海和阿拉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