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大将石亨、徐有贞等,看准了机会,密谋发动政变,帮助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变”。
石亨等人之所以选择推翻代宗,除了权力欲望的驱使外,还因为他们对于谦等改革派的不满。于谦在朝中的正直与清廉,以及在“土木堡之变”后力主拥立代宗,巩固国本的一系列举措,触犯了这些人的利益。他们担心于谦的存在会影响他们在新政权中的地位,于是决定借英宗复辟之机,除掉这个眼中钉。
在英宗复位后不久,石亨等人便编织罪名,诬告于谦图谋拥立藩王,意图不轨。这场诬陷,完全是基于私欲和政治斗争的需要,毫无事实依据。然而,在那个权力斗争激烈的时代,真相往往显得脆弱无力。英宗在复辟初期,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对这些指控采取了默许的态度,或因心中对当年被代宗取代有所芥蒂,或因听信了身边奸臣的谗言。最终,于谦被逮捕入狱,遭受不公审判,尽管朝野内外不乏为其鸣冤者,但在复杂的政治背景下,他们的声音显得微弱无力。
六、身后哀荣,千古流芳
虽然于谦生前遭遇不幸,但历史最终给予了他公正的评价。明宪宗时期,于谦得以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赠谥号“肃愍”;至明神宗时,更改为“忠肃”,以表彰其忠诚与牺牲。《于忠肃集》的流传,使得他的事迹与精神得以传颂后世,《明史》中那句“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更是对于谦一生最崇高的赞誉。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于谦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之上,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